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帮助行为正犯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16:03

  本文关键词:帮助行为正犯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帮助行为 正犯化 共同犯罪 限缩


【摘要】:帮助行为正犯化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立法中新的尝试和突破,试图在刑事立法中直接将帮助行为增设为独立的罪名,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中帮助犯的规定。从立法层面来看,《刑法修正案(九)》将"帮助恐怖活动"行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以及"资助非法聚集"行为三个帮助行为独立修改规定为新的罪名并规定相应的法定刑,是目前刑法修正案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帮助行为正犯化罪名修订,实际上这是将法益保护前置,扩大了犯罪圈。这种立法现象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刑事立法中已经将帮助行为正犯化作为今后立法的趋势,体现出刑事立法"从严"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此类罪名的数量较为有限,也体现出当前刑事立法对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和运用所持的谨慎态度。对于这一新的立法趋势,学界存在诸多争议,如在理论上存在帮助犯的共犯从属性说、共犯独立性说的争论,实践中存在中立帮助行为如何认定、是否需要对此类罪名进行限制等方面的热议。鉴于此,本文对帮助行为正犯化这一立法现象加以研究,共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整体概念进行阐述。从帮助行为到帮助行为的犯罪化,再到帮助行为的正犯化,将帮助行为正犯化这一立法现象进行层层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司法实践、立法实践和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帮助行为正犯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第二章对我国《刑法》进行具体分析,对帮助行为正犯化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立法层面对这一新的立法趋势进行解读,其次从理论层面对这一立法趋势存在的争议进行梳理,最后从实践层面对其存在的法治风险进行分析。第三章结合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最新修订的帮助行为正犯化罪名进行深入分析,重点针对其适用和争议的情况进行展开,从个罪中分析共性,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完善提供依据。第四章针对当前刑事立法提出针对性建议,提出要坚持共犯从属性并对帮助行为正犯化进行限缩,并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刑法的扩张。同时从四个方面对刑事立法进行完善,从而增强刑法积极预防某类特殊犯罪的功能,以更好地发挥其保护法益,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
【关键词】:帮助行为 正犯化 共同犯罪 限缩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4.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1 帮助行为正犯化概述12-22
  • 1.1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概念12-16
  • 1.1.1 帮助行为的界定12-13
  • 1.1.2 帮助行为犯罪化的界定13-15
  • 1.1.3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界定15-16
  • 1.2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基础与路径16-22
  • 1.2.1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理论基础16-17
  • 1.2.2 帮助行为正犯化与刑事政策17-19
  • 1.2.3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实现路径19-22
  • 2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考察22-36
  • 2.1 刑事立法考察22-25
  • 2.1.1 我国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进程22
  • 2.1.2 我国帮助行为正犯化的修订特征22-24
  • 2.1.3 我国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趋势24-25
  • 2.2 理论争议评述25-30
  • 2.2.1 帮助行为从属性与独立性之争25-29
  • 2.2.2 间接帮助行为可罚性之争29
  • 2.2.3 刑法所坚守的价值之争29-30
  • 2.3 法治风险评估30-36
  • 2.3.1 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的风险30-32
  • 2.3.2 全面处罚中立的帮助行为的风险32-33
  • 2.3.3 独立帮助行为与传统帮助行为的冲突33-36
  • 3 《刑法修正案(九)》中帮助行为正犯化的个罪梳理36-42
  • 3.1 帮助恐怖活动罪36-38
  • 3.1.1 罪名概述36
  • 3.1.2 立法沿革36-37
  • 3.1.3 认定适用37-38
  • 3.1.4 争议问题38
  • 3.2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38-41
  • 3.2.1 罪名概述38-39
  • 3.2.2 立法沿革39
  • 3.2.3 认定适用39-40
  • 3.2.4 争议问题40-41
  • 3.3 资助非法聚集罪41-42
  • 3.3.1 罪名概述41
  • 3.3.2 认定适用41
  • 3.3.3 争议问题41-42
  • 4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检讨及建议42-50
  • 4.1 帮助行为正犯化不应导致共犯从属性的脱离42
  • 4.1.1 帮助行为正犯化与传统共犯理论42
  • 4.1.2 坚持共犯从属性的意义42
  • 4.2 帮助行为正犯化之限缩42-45
  • 4.2.1 定罪量刑之谨慎43
  • 4.2.2 中立帮助行为处罚之谨慎43-45
  • 4.2.3 间接帮助行为处罚之谨慎45
  • 4.3 刑事立法的整体性完善45-50
  • 4.3.1 限制正犯概念的支持45-46
  • 4.3.2 明确立法标准46-47
  • 4.3.3 合理设置法定刑47-48
  • 4.3.4 完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鸣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佳苗;李雅红;;如何帮助行为退缩型儿童[J];教育艺术;2006年09期

2 周学华,邵维国;帮助行为若干问题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朱小燕;;在组织卖淫犯罪中公安干警的帮助行为应如何定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4 黎宏;;论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之定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姜敏;;法益保护前置: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路径选择——以帮助行为正犯化为研究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徐牧驰;;帮助型犯罪基本问题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张伟;;中立帮助行为探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5期

8 张慧娟;;帮助犯的帮助行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9 劳文杰;;李某凯强奸案的争议与分析——威胁下帮助行为的认定[J];中国检察官;2011年14期

10 丑丽;杨波;;对基于特殊关系的中立帮助行为的出罪思考[J];学理论;2012年3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宜贵;不知情而帮助抢劫的行为定性[N];江苏法制报;2010年

2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志刚;应对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司法均需及时跟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浩;中立帮助行为的刑法规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车润海;论刑法中的中立帮助行为[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3 刘长斌;帮助行为的“正犯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4 郑梦凌;中立的帮助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5 薛丹丹;教唆、帮助行为的侵权责任承担[D];安徽大学;2016年

6 陈丹;网络共犯类型认定探析[D];安徽大学;2016年

7 顾颖;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8 蔡萌迪;帮助行为的正犯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赛开敬;共同犯罪中的帮助行为[D];云南大学;2016年

10 吕建敏;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帮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79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779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