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处罚违章行人的可行性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8-03-01 13:11

  本文关键词: 违章行人 处罚可行性 缓冲期 最后性原则 注意义务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对违章行人多疏于执法,习惯采用运动式执法方式,加之道路交通标识与设置不尽合理、行人交通地位边缘化等原因,致使在处罚违章行人时陷入一种执法困境。从人车道路权责不对等、大数法则、功利主义和滥用倾斜保护原则4个方面审视行人违章现象,找出行人违章的深层原因,进而分析处罚违章行人的难点所在,对处罚违章行人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执法部门应当通过设定执法缓冲期、加强执法取证、创新处罚手段等措施,改进执法方式;通过坚持处罚的最后性原则,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提升执法理念,使对行人的违章处罚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Abstract]:As many illegal pedestrians are neglected to enforce the law, they are used to using the movement-style law enforcement method, in addition to the unreasonable road traffic signs and setting, the pedestrian traffic status is marginalized, and so on. From the aspects of unequ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eople and vehicles,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utilitarianism and abuse of the principle of inclined protection, the phenomenon of pedestrian violations is examined, and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violations are found. Then the difficulty of punishing illegal pedestrians is analyz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punishing illegal pedestrians is demonstrated. The law enforc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improve the law enforcement methods by setting a buffer period for law enforcement, strengthening the law enforcement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innovating the means of punishment. By adhering to the last principle of punishment, fulfilling the necessary duty of care,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law enforcement, and making the punishment of pedestrians more normative and operable.
【作者单位】: 淮海工学院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重点项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的保障性研究”(09SFB1003)
【分类号】:D922.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开兵;汪劭;;行人交通违规行为的心理学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2 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J];法学研究;2001年02期

3 周安平;;许霆案的民意:按照大数法则的分析[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琳,薛德升 ,廖江莉;广州中心区步行通道系统探讨[J];规划师;2002年01期

2 李文权,王晓文;江苏省交通事故时间分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0期

3 裴玉龙;冯树民;;城市行人过街速度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4 周安平;;流浪者的权利与国家权力[J];河北法学;2008年01期

5 张艳霞;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对策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钟涛;对行人过街设施及事故的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5年06期

7 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学;1997年02期

8 田平安,杜睿哲;程序正义初论[J];现代法学;1998年02期

9 李振福;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9期

10 胡玉鸿;;“法律人”建构论纲[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高文;孟娜;;信号路口行人过街的探讨[J];广东公安科技;2009年03期

2 宋国锋,王刚;浅析高速公路行人交通事故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3 安靖;行人交通事故的形成及预防[J];现代交通管理;2000年06期

4 仇广信;高倩;;非机动车与行人违法的心理特征与预防[J];道路交通管理;2014年05期

5 潘震宇;;完善措施 注重关怀 构建高速公路行人治理综合防控体系[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年04期

6 栗继红;李成志;;试析多相位路口行人过街方式的改进[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许可;刘沛;;徐州市行人闯红灯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年33期

8 王存宝;;为“行人闯红灯,单位将受罚”叫好[J];汽车运用;2006年08期

9 李志红;赵淑彦;;承德市行人过街违章行为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02期

10 余国平;北京重点整治非机动车与行人违章[J];汽车与安全;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鲍涵;;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系统优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滋容;黄如妙;施学荣;陈文粹;周欣怡;;台北市“礼让行人”之推动工作与展望[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3 景超;王殿海;梁潇;;路段人行横道行人过街行为心理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郑为中;彭征;钟淑琴;;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导向信息服务系统——广州市行人指示标识系统解析[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高鹏;王田田;周志永;万浩;;青岛市世界园艺博览会行人交通三维仿真与结果评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6 陈茜;谢鑫鑫;;大型活动行人消散仿真模拟[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中岳;王啸君;;轨道车站及地下空间行人仿真模型行为参数标定[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绍伟;姜英华;张国堂;周士琪;;行人与机动车乘员交通损伤及伤残的比较研究[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一)——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0年

9 关金平;杨东援;;以人为本的校园内人行道宽度设计研究——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某路为例[A];第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技术[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和润沣;行人交通违法治理还需多管齐下[N];兰州日报;2012年

2 袁云才;行人闯红灯挨罚警醒交通陋习[N];长沙晚报;2012年

3 杨涛;行人“生病”,单位吃药?[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何雪华 李佳亮;广州:行人违法通报单位[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5 滕朝阳;由违法行人的血得到的教训[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6 杨涛;行人“犯病”让单位“吃药”有效吗[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7 张仕洪;荆门专项整治行人交通违法[N];湖北日报;2008年

8 陈志刚 吴存庆;兰州集中整治行人交通违法[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8年

9 朱忠保;行人违章与环保缺位[N];中国保险报;2010年

10 杨涛;株连式治理有悖法治精神[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立光;步行设施内的行人行为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郭烈;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辆前方行人检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迪;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分析建模[D];吉林大学;2012年

4 景超;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冠军;行人下肢的碰撞损伤特性及相关参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张伟;大型公共场所行人交通状态评价及其应急疏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岳昊;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行人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马剑;相向行人流自组织行为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李凡;基于真实车辆—行人交通事故的颅脑损伤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唐明;客运枢纽行人交通行为模型与仿真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晓琴;路段行人过街遵章率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2 黄德剑;基于行人流特征的行人交通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延锋;基于道路管理功能的行人违章穿越行为特性分析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顾金刚;路段行人过街信号设置方法及实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冯启达;公共场所行人交通性能化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群印;面向人体伤害的车—行人交通事故再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魏震;基于行为特征分析的行人疏散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张广西;基于多特征的粒子滤波行人跟踪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楼能;基于网格智能体的地铁站行人流模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10 杨波;行人过街系统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52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552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