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双非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8 18:30

  本文选题:“双非儿童” + 受教育权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2001年香港特区终审法院经"庄丰源"案裁定夫妻双方均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子女("双非"婴儿),可因其出生于香港特区境内而直接获得永久性居民身份。此案裁决生效后,大批内地夫妇赴港产子,导致"双非儿童"人数激增。如今,"双非儿童"因户籍、学籍壁垒无法入读内地公办学校,只能选择为数不多且费用高昂的内地民办学校;抑或耗费较多时间、金钱成本赴港就读。"双非儿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理应享有宪法、法律所确认的受教育权,国家亦负有保障"双非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义务。可行性对策是完善与"双非儿童"受教育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香港特区政府与"双非儿童"居住地政府的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加强司法救济。这是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应因之策,也是维护基本法权威和实践"一国两制"的智慧之道。
[Abstract]:In 2001,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AR) ruled in the "Chuang Fung Yuen" case that neither husband and wife is a child of a Hong Kong permanent resident. After the ruling came into effect, a large number of mainland couples went to Hong Kong to give birth to their children, leading to a surge in the number of non-children. Nowadays, "double non-children" cannot enter mainland public schools becaus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they can only choose the few and expensive private schools in the mainland, or spend more time and money to study in Hong Kong. " As citize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y should enjoy the right to education recogniz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 and the state also has the obligation to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 to education of the "double non-children".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re to perfec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double non-children", to realize the transfer payment of education fund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the government of "double non-children" living place, and to strengthen the judicial relief. This is the way to protect our citizens' right to education and the wisdom of uphol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basic Law and practicing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基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港澳基本法实施的相关机制研究”(14ZDC031)
【分类号】:D922.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晓彬;四川甘孜藏区受教育权初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2 田开友;张义清;;关于教育权的定位和分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年03期

3 宋熙炯;;论教师教育权[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1期

4 王东霞;;论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03期

5 马岭;;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评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饶龙飞;欧阳晓安;;教育权概念之辩诘——学说述评的维度[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徐广宇;试析教育权的内涵与结构[J];教育科学;1999年02期

8 秦惠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教育权作用的再认识[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林霄红,韦颖;论受教育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郑杰;;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道东;吴瑞云;;论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丁丽红;;论农民受教育权的现状与政府保障[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光礼;政府、社会与学校:我国教育治理关系的变革[N];学习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志文;受教育权救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高淑贞;论受教育权[D];吉林大学;2007年

3 范履冰;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冯广林;美国少数人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风祥;试论受教育权的保护[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兴巧;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卓拉;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何敏灵;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洋;农村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的制度保障[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6 王月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受教育权保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张晓东;西藏地区藏族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8 冯苗苗;教育权法律问题之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9 贺伟;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林婷;家庭教育权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2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862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b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