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二次碾压”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交通肇事 + 二次碾压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数量增大,机动车保有量增多,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伤亡的人数也在急速飙升,交通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撞伤不如撞死的观念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发生的多起交通肇事案件中,驾驶司机在撞伤人之后不但没有下车救人,反而加大油门二次碾压伤者直至其死亡,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这样有反常理的行为令人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司机毫无人性地漠视生命,选择以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来对待伤者?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基于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法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分析工具,为人类行为的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因此,本文选择以法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工具,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对交通肇事“二次碾压”问题作出了探讨。在该问题的原因上,主要分析了三点原因。一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驱使肇事者进行“二次碾压”。基于成本收益计算,实现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分析了我国的责任分配制度——民事赔偿法律制度的不合理,也即立法上死亡赔偿责任远大于伤残赔偿责任,以及我国的第三方责任分担制度——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第三者商业责任险制度、第三方公益组织制度保障的不到位,也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赔偿限额过低,第三者商业责任险限制颇多,缺少第三方公益组织的救助,使得司机承担了过重的民事赔偿责任,做出了交通肇事“二次碾压”行为。二是肇事者所获法律信息不完全。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加之法律宣传的不到位,司机所掌握的法律信息不完全,仅关注到民事赔偿法律,忽视了刑事法律,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决策。三是肇事者心存侥幸心理。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加之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不强,司机抱有侥幸心理,做出了交通肇事“二次碾压”行为。针对这三点原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一是完善赔偿制度引导司机作出最大化的选择,从完善责任分配制度引导肇事者放弃选择“二次碾压”、完善第三方责任分担制度有效分担肇事者沉重的责任两方面论述,前者阐述了对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即制定科学合理的死亡赔偿标准以及伤残赔偿标准,使死亡赔偿的数额高于伤残赔偿的数额,减轻司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后者阐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第三者商业责任险、第三方公益组织三方面的改革,也即提高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赔偿限额,减少第三者商业责任险的赔偿限制,设立第三方公益组织,减轻司机实际承担的赔偿责任。二是完全司机所获的法律信息引导其理性选择,以法律宣传为主要手段完全法律信息。三是提升执法能力增强刑罚威慑力进而遏制司机的侥幸心理,从提高执法水平、打击执法腐败两方面入手,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以遏制司机侥幸心理的作用。从三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进而解决交通肇事“二次碾压”问题。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economy , the in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quantity of motor - driven vehicles , the problem of traffic safe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 The third is to improve the law enforcement ability , to reduce the compensation limit of the third party public goods organization , to reduce the compensation limit of the third party ' s commercial liability insurance , to reduce the liability of the driver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刚;交通肇事抛尸[J];道路交通管理;2000年03期
2 钟明;要大力宣传普及交通肇事报警知识[J];道路交通管理;2000年10期
3 ;在乡间土路上发生交通肇事如何认定刑事责任[J];人民公安;2000年12期
4 吴莺燕;虎年交通肇事龙年回乡落网[J];现代交通管理;2000年04期
5 王文昌;交通肇事犯罪率为什么居高不下?[J];道路交通管理;2001年09期
6 ;重大交通肇事依法定罪[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1年01期
7 ;能否一同认定交通肇事案中的逃逸与自首?[J];人民司法;2002年01期
8 刘志铭;是我害了三位亲人——一个交通肇事犯的忏悔[J];道路交通管理;2002年05期
9 范仕源;交通肇事:有数罪并罚的可能吗?[J];安全与健康;2002年24期
10 ;交通肇事都会得到哪些赔偿[J];辽宁财税;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亦发;;交通肇事超常医疗100例法医学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肖玲;张霞;;论交通肇事中自首及赔偿与减刑的认定——从杭州和成都交通肇事案谈起[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3 王卫东;;交通肇事犯罪增多的原因及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亦发;;交通肇事超常医疗100例法医学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肖玲;张霞;;交通肇事行为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从杭州和成都交通肇事案谈起[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6 张彦民;张小让;;交通肇事是否构成主要死因[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殿元;史洪彬;王国荣;孙立欣;张力复;;一例疑为交通肇事案的法医学分析[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罗世广;刘玉珍;;口服铝铵矾致死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柏亚琴;张广永;;试论第三人交通肇事侵权和工伤竞合的赔偿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1辑)[C];2007年
10 吕途;陈明方;胡国强;赵冰;;利用损伤分析及物证检验侦破“零口供”交通肇事案一例[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新生 郑丽;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逃逸”[N];人民法院报;2000年
2 记者 文玲;前10月我市交通肇事犯罪高发[N];西宁晚报;2010年
3 汤晓青;厂区内交通肇事的责任承担[N];江苏法制报;2013年
4 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 陈文瑞;交通肇事后非逃逸可认定自首[N];检察日报;2013年
5 金湖县检察院 徐小萍;应抑制交通肇事案缓刑判处率高[N];江苏法制报;2013年
6 吴杭民;“交通肇事善款埋单”疑云当有正面回应[N];广州日报;2013年
7 郭金欣;交通肇事后离开又返回是否属于逃逸[N];江苏法制报;2013年
8 记者 罗力生 通讯员 白懿 刘艳玲;严管新手上路、跟车太近等交通肇事“杀手”[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4年
9 李政平;防控学生交通肇事必须堵住源头[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4年
10 刘鹏飞;千年前一起交通肇事案[N];检察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维涛;论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D];河北大学;2011年
2 张子今;犯罪学视野下的交通肇事原因及其预防对策[D];安徽大学;2012年
3 周冬雪;交通肇事后找人“顶包”行为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4 田月琴;论交通肇事犯罪刑事立法完善[D];重庆大学;2015年
5 王俊o,
本文编号:199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99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