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交往理性视域下政府执法有效性研究——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的现实困境与法理破解

发布时间:2018-06-09 03:40

  本文选题:交往理性 + 主体间性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5年11期


【摘要】:在目的理性的传统观念指引下,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从单个主体的视角出发,导致执法冲突频发,执法成效低下。然而,随着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之间多样化行政法律关系的出现,行政相对人权利与行政主体权力已具有对称性,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的机制。交往理性是建立在一种达成理解的语言目的上,通过商谈、沟通,创设理想言谈情境,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执法活动的一种主体间性执法理念。政府执法需要借助交往理性在主体间的理解与相互承认过程中形成的约束力提高执法本身的有效性。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objective rationality, the administrative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law enforc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ingle subject, leads to frequent conflicts of law enforcement and low effectiveness of law enforcement. Howev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diversified administrative leg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ubject, the righ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and the pow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subject have been symmetrical.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law enforcement activiti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enforcers and the law-enforcers.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is an inter-subjectivity law enforcement idea which is based on a linguistic purpose of reaching an understanding, through negotiation, communication, creation of an ideal speech situation, and carrying out law enforcement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Government law enforcement need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w enforcement by means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recognitio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法律论证逻辑研究——面向“法治中国”建设的整合性和应用性研究》(课题项目号:15AZX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世荣;对当代行政法主体双方地位平等的认知——从行政相对人的视角[J];法商研究;2002年06期

2 付子堂;宋云博;;对“法的目的”传统理论之批判与反思[J];政法论丛;2014年02期

3 陈和华;;冲动犯罪: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J];政法论丛;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志勇;;人与制度关系的哲学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颜运秋;陈健誉;;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郑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大学发展创新的代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阳;;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之应然路径与实然选择——以制度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燕;;异种角膜移植的伦理考量[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翠琴;赵乃诗;;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光辉;;伦理视野下的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管金伦;;法官的法解释[J];法律方法;2003年00期

2 陈航;对激情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J];法学评论;1995年06期

3 高艳东;;对邱兴华案的刑法观察:知识体系与学者诉求的错位[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和华;;犯罪动机理论问题之再思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J];法学研究;1998年01期

6 陈和华;;犯罪:环境诱因与人格缺陷的结合——杨佳案件心理分析[J];犯罪研究;2009年02期

7 郝铁川;法治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学习邓小平关于变官本位为民本位的论述[J];中国法学;1996年03期

8 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9 陈和华;;犯罪人的适应性非理性及其防控[J];政法论丛;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丹青;;交往理性下的法之沟通与民主[J];现代商业;2012年12期

2 曾益康;;论哈贝马斯的法律与交往理性[J];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3 顾珊珊;;交往理性理论与法律论证[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陈瑶;吴永忠;;从网络时代的交往关系反思交往理性[J];世纪桥;2011年01期

5 王淑霞;;交往理性、生活世界与和谐管理[J];求索;2008年08期

6 李宏勇;全球性问题与交往理性[J];理论探索;2005年01期

7 陈绪敖;梁仲明;;交往理性: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范式[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李佃来;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徐婷;王健;;公共领域、交往理性与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建构[J];理论界;2009年06期

10 于慧;;重建交往理性 实现社会合理化——浅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美确认交往理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绪江;交往理性与学校组织范式的反思及建构[D];苏州大学;2003年

2 唐红兵;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昌树;交往理性视阈中的文化构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纬光;交往理性与历史唯物主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宏勇;从交往理性看全球问题的出路[D];山西大学;2005年

6 吴慧勇;交往理性与伦理理性[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陈莉莉;交往理性与文学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8 杨志云;交往理性的诗性锋芒[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方敏;启蒙精神的沉沦与拯救[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龙任远;精神、实践、交往理性——理性重建之路[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8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998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