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及其反思
本文选题:劳动争议 + 联动调解 ; 参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05期
【摘要】: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是指国家基于劳动争议多发化、群体化的维稳压力,运用政策手段,对多元化、社会化的调解机制实施国家统合的结果。该机制整合不同调解资源,形成调解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劳动争议的控制。但是由于过度追求维稳功能、以国家代社会,损害了调解的本质属性,模糊了不同调解机制的界限,阻滞了国家与社会并治的多元劳动解纷模式的建构。矫正该机制的不足,应坚守开放式、社会化、多元化的基准思路,坚持国家与社会二分的解纷思维,着重加强调解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着力培育民间调解机制的权威基础。在此基础上,秉持"多元、效能、竞争、开放"的原则,针对不同调解机制的特点和不足,采取具体化对策,做强做大劳动调解体系。
[Abstract]:The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mechan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diversified and socialized medi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table pressure of labor dispute and group. This mechanism integrates different mediation resources, forms mediation force, and realizes the control of labor dispute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th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replacing society with the state, it damage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mediation, obscures the boundaries of different mediation mechanisms, and block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variate labor solution model of state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deficiency of this mechanism, we should stick to the idea of open, socialized and pluralistic standard, insist on the thinking of resolving disput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nd emphasize on strengthening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the mediation mechanism.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ultivate the authoritative basis of the folk mediation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luralism, efficiency, competition and openness" and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of different mediation mechanisms,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to strengthen and enlarge the labor medi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5YJC710071)资助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锋;;我能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J];教育与职业;2004年25期
2 张勇;化解劳动争议的方法[J];湖南农业;2005年12期
3 ;我国劳动争议案七大特点[J];职业;2006年10期
4 ;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3期
5 吉志铭;;泰州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强化劳动争议柔性处理[J];中国劳动;2009年04期
6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解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01期
7 高茂祥;;基于劳动争议调解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思考[J];经济师;2012年03期
8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王全兴;白莲湘;吴文芳;李坤刚;毛红杏;;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2年09期
9 常廷彬;姚震乾;;试论劳动争议调解[J];探求;2012年06期
10 王洋洋;王美蓉;;关于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制度的调查报告——基于南京市18个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实地访谈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本市首家民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5年
2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黄世宏;制定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法[N];福建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倪豪梅;加快劳动争议调解立法[N];人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劳动争议仲裁遭遇难题[N];西安日报;2005年
7 ;劳动争议仲裁知识问答[N];昌吉日报;2007年
8 赵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旬首次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白蕾;劳动争议立法聚焦四热点[N];福州日报;2006年
10 金英杰;企业应保障职工享有申请劳动争议的权利[N];工人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杨思远;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与法律救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0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000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