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论国家作为社会救助主体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2018-11-01 14:51
【摘要】:在现代社会救助中,社会救助的合理供给有赖于国家、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国家承担法定救助责任,一般社会主体承担道德性救助责任。社会救助法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关键在于国家及其救助责任的准确定位与实现。国家的救助责任包括给付责任与保障责任两方面:国家给付责任的合理实现有赖于财政给付责任机制与财政垫付责任机制的完善;国家保障责任的合理实现亟需社会主体救助引导机制、国家社会救助责任监督机制以及受助主体权责程序保障机制的合理建构。
[Abstract]:In modern social assistance, the reasonable supply of social assistance depends on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state, society and other pluralistic subjects. The state shall bear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relief, and the general social subject sha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ral relief. The key to play and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law lies in the accurate ori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tate and its relief responsibility. The relief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ate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reasonable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for payment depends 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uppl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dvance payment; The reasonable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responsibility needs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the guiding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main body,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national social assistanc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aided subject's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procedur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现代法对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项目号:15ZQZD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1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丽娜;任晓林;毛铖;;论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救助[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徐祖荣;;积极倡导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J];浙江经济;2007年13期

3 柳拯;论社会救助体系功能[J];社会福利;2005年06期

4 梁洪霞;;以权利义务的平衡为视角解析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刘雄;试论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途径[J];商业经济;2005年01期

6 刘祖云;刘敏;;香港的贫困及救助: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张北坪;;“网络求助”的价值及其限度[J];传承;2012年05期

8 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6期

9 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5期

10 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轩邋钟钢;把社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的救助主体[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刘传铭 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三个阶段[N];中国社会报;2011年

3 杨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灾区救助需要更多细节化的安排[N];中国社会报;2009年

4 成盟宣;民盟成都市委建议 将社区建设成为救助主体[N];四川政协报;2007年

5 谢寿保;强化社会救助工作 着力建设民本益阳[N];益阳日报;2014年

6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人民法院 荣延平;涉诉信访当事人救助工作的问题及对策[N];人民法院报;2013年

7 崔传存;胶州政协为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建言[N];联合日报;2007年

8 仇玉文 毕凌云;慈善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N];中国审计报;2007年

9 袁志坚 沈宇;网络救助如何走出尴尬[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宋开文;420万困难群众获救助[N];四川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丽娜;我国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2 史利娟;社会救助主体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高杉;社区救助主体与方式的转变[D];南开大学;2008年

4 王予;我国强制救助主体民事法律地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曹芬;拉萨市社会救助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对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04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304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5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