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10:35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全日制用工这一灵活就业形式迅速普及,其不仅满足了企业降低用工成本以及劳动者自主择业的现实需求,还实现了劳动力的灵活配置,有利于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然而,非全日制用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劳动报酬是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和来源,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不仅事关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也事关非全日制用工的整体发展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容易遭受侵害的主要原因是法律保护的缺位。我国《劳动合同法》目前仅在用工时间、计酬方式以及支付周期等方面对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进行调整,且法律条文内容过于原则性,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对于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基础的劳动报酬谈判权而言,现行标准仅顾及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没有考虑到行业之间的差异,各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要素也没有达成一致,导致非全日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小时计酬标准进行谈判时缺少参考基准。对于劳动报酬请求权而言,我国的同工同酬原则在非全日制用工中的适用存在一...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概述
(一)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含义
(二)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特点
(三)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之价值取向
二、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现状及问题
(一)劳动报酬谈判权之保护及其不足
(二)劳动报酬请求权之保护及其不足
(三)劳动报酬支配权之保护及其不足
(四)劳动报酬权之救济及其不足
三、域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考察及启示
(一)域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考察
(二)域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四、完善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劳动报酬谈判权之法律保护的完善
(二)劳动报酬请求权之法律保护的完善
(三)劳动报酬支配权之法律保护的完善
(四)劳动报酬权之救济的法律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劳动问题研究[J]. 赵玥,张照东. 中国劳动. 2017(03)
[2]双重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研究[J]. 陈乃新,梁中鑫. 中国劳动. 2016(16)
[3]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完善研究[J]. 李坤刚,乔安丽. 江淮论坛. 2015(03)
[4]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下劳动者的权益保护[J]. 王悦.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5)
[5]德国部分工时工作的现状及保障:基于平衡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视角的分析[J]. 孙秀明,李清海. 德国研究. 2014(03)
[6]欧盟反对歧视非全日制工人制度探析[J]. 喻术红,班小辉. 比较法研究. 2014(05)
[7]论非全日制用工中的均等待遇原则[J]. 田野.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争议实操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秦雅静. 中国劳动. 2014(04)
[9]日本《部分工时劳动法》的修正——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J]. 田野. 日本问题研究. 2013(04)
[10]非标准劳动关系确认标准探讨[J]. 童志雄. 中国劳动. 2013(05)
博士论文
[1]劳动报酬权研究[D]. 胡玉浪.厦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 许晓红.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劳动关系非标准化转型的劳动法对策[D]. 魏莱.西南政法大学 2017
[3]从加班工资看劳动报酬权之实现[D]. 王天乐.吉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80672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概述
(一)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含义
(二)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特点
(三)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之价值取向
二、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现状及问题
(一)劳动报酬谈判权之保护及其不足
(二)劳动报酬请求权之保护及其不足
(三)劳动报酬支配权之保护及其不足
(四)劳动报酬权之救济及其不足
三、域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考察及启示
(一)域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考察
(二)域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四、完善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劳动报酬谈判权之法律保护的完善
(二)劳动报酬请求权之法律保护的完善
(三)劳动报酬支配权之法律保护的完善
(四)劳动报酬权之救济的法律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劳动问题研究[J]. 赵玥,张照东. 中国劳动. 2017(03)
[2]双重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研究[J]. 陈乃新,梁中鑫. 中国劳动. 2016(16)
[3]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完善研究[J]. 李坤刚,乔安丽. 江淮论坛. 2015(03)
[4]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下劳动者的权益保护[J]. 王悦.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5)
[5]德国部分工时工作的现状及保障:基于平衡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视角的分析[J]. 孙秀明,李清海. 德国研究. 2014(03)
[6]欧盟反对歧视非全日制工人制度探析[J]. 喻术红,班小辉. 比较法研究. 2014(05)
[7]论非全日制用工中的均等待遇原则[J]. 田野.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争议实操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秦雅静. 中国劳动. 2014(04)
[9]日本《部分工时劳动法》的修正——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J]. 田野. 日本问题研究. 2013(04)
[10]非标准劳动关系确认标准探讨[J]. 童志雄. 中国劳动. 2013(05)
博士论文
[1]劳动报酬权研究[D]. 胡玉浪.厦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 许晓红.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劳动关系非标准化转型的劳动法对策[D]. 魏莱.西南政法大学 2017
[3]从加班工资看劳动报酬权之实现[D]. 王天乐.吉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80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98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