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广州实践作为样本
发布时间:2021-01-28 01:37
论文旨在以广州的实践为样本,对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为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提供思路。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按照论文的逻辑顺序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进行了陈述。最后,分析了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一章“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一节“行政决策”,先对行政决策概念进行了管理学、行政学和法律文本的分析,最后对行政决策进行了法学界定。第二节“公众参与”,通过对立法实践中公众参与的分析,对公众参与概念进行了学术界定,将公众参与与公民参与进行了比较,并总结出公众参与的特征。第二章“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状况”。第一节“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共同构成了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第二节“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现实状况——以广州为样本”,分析了广州市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现状,并分析了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决策公开——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前提”。第一节“为什么公开——公开的理由和基础条件”,从决策公开的必要性、决策公开的法律及政策依据和决策公开...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研究行政决策的文献
0.2.2 研究公众参与的文献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0.4 创新点和不足
0.4.1 本文的创新点
0.4.2 文章的不足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行政决策
1.1.1 管理学、行政学视野下的行政决策
1.1.2 行政决策概念的法律文本分析
1.1.3 行政决策的法学界定
1.2 公众参与
1.2.1 立法实践中的公众参与
1.2.2 公众参与的学术界定
1.2.3 公众参与与公民参与
1.2.4 公众参与的特征
2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状况
2.1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2.1.1 强调多元主体的治理理论
2.1.2 强调对话的协商民主理论
2.1.3 强调反思性的风险社会理论
2.2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现实状况——以广州为样本
2.2.1 广州市公众参与的现状
2.2.2 公众参与中现存的问题
3 决策公开——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前提
3.1 为什么公开——公开的理由和基础条件
3.1.1 决策公开的必要性
3.1.2 决策公开的法律及政策依据
3.1.3 决策公开的物质基础
3.2 公开什么——决策公开的范围
3.2.1 决策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区别
3.2.2 决策公开的原则
3.2.3 应当公开的信息
3.2.4 免予公开的信息
3.3 如何公开——公开的时机和方式
3.3.1 公开的时机
3.3.2 决策公开的方式
4 公众参与的主体
4.1 参与主体的基本条件
4.1.1 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4.1.2 具有参与行政决策的主观意愿
4.2 参与主体的特征
4.2.1 广泛性
4.2.2 平等性
4.2.3 代表性
4.2.4 均衡性
4.3 参与主体的范围
4.3.1 纳入性主体
4.3.2 排除性主体
4.4 公众代表的遴选方式
4.4.1 行政机关单方决定的方式
4.4.2 公众报名加行政机关遴选的方式
4.4.3 公众自主推选为主行政机关决定为辅的方式
5 公众参与的类型和形式
5.1 公众参与的类型
5.1.1 程序性公众参与
5.1.2 实体性公众参与
5.2 程序性公众参与的形式
5.2.1 现行立法确定的公众参与形式
5.2.2 普通公众参与的形式
5.2.3 专家参与的形式
5.3 实体性公众参与形式——听证会
5.3.1 行政决策听证的立法概况
5.3.2 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5.3.3 以协商和论辩的精神重塑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5.4 非常规公众参与形式
5.4.1 非常规参与的具体形式
5.4.2 非常规公众参与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5.4.3 非常规公众参与的成因及对策
6 行政决策后评估中的公众参与及公众权利保障
6.1 行政决策后评估中的公众参与
6.1.1 行政决策后评估的含义
6.1.2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后评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6.1.3 行政决策后评估公众参与的制度构建
6.2 行政决策作出后的公众权利保障制度
6.2.1 传统救济途径的困境
6.2.2 决策作出与决策实施间隔制度
6.2.3 异议——审核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004118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研究行政决策的文献
0.2.2 研究公众参与的文献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0.4 创新点和不足
0.4.1 本文的创新点
0.4.2 文章的不足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行政决策
1.1.1 管理学、行政学视野下的行政决策
1.1.2 行政决策概念的法律文本分析
1.1.3 行政决策的法学界定
1.2 公众参与
1.2.1 立法实践中的公众参与
1.2.2 公众参与的学术界定
1.2.3 公众参与与公民参与
1.2.4 公众参与的特征
2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状况
2.1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2.1.1 强调多元主体的治理理论
2.1.2 强调对话的协商民主理论
2.1.3 强调反思性的风险社会理论
2.2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现实状况——以广州为样本
2.2.1 广州市公众参与的现状
2.2.2 公众参与中现存的问题
3 决策公开——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前提
3.1 为什么公开——公开的理由和基础条件
3.1.1 决策公开的必要性
3.1.2 决策公开的法律及政策依据
3.1.3 决策公开的物质基础
3.2 公开什么——决策公开的范围
3.2.1 决策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区别
3.2.2 决策公开的原则
3.2.3 应当公开的信息
3.2.4 免予公开的信息
3.3 如何公开——公开的时机和方式
3.3.1 公开的时机
3.3.2 决策公开的方式
4 公众参与的主体
4.1 参与主体的基本条件
4.1.1 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4.1.2 具有参与行政决策的主观意愿
4.2 参与主体的特征
4.2.1 广泛性
4.2.2 平等性
4.2.3 代表性
4.2.4 均衡性
4.3 参与主体的范围
4.3.1 纳入性主体
4.3.2 排除性主体
4.4 公众代表的遴选方式
4.4.1 行政机关单方决定的方式
4.4.2 公众报名加行政机关遴选的方式
4.4.3 公众自主推选为主行政机关决定为辅的方式
5 公众参与的类型和形式
5.1 公众参与的类型
5.1.1 程序性公众参与
5.1.2 实体性公众参与
5.2 程序性公众参与的形式
5.2.1 现行立法确定的公众参与形式
5.2.2 普通公众参与的形式
5.2.3 专家参与的形式
5.3 实体性公众参与形式——听证会
5.3.1 行政决策听证的立法概况
5.3.2 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5.3.3 以协商和论辩的精神重塑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5.4 非常规公众参与形式
5.4.1 非常规参与的具体形式
5.4.2 非常规公众参与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5.4.3 非常规公众参与的成因及对策
6 行政决策后评估中的公众参与及公众权利保障
6.1 行政决策后评估中的公众参与
6.1.1 行政决策后评估的含义
6.1.2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后评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6.1.3 行政决策后评估公众参与的制度构建
6.2 行政决策作出后的公众权利保障制度
6.2.1 传统救济途径的困境
6.2.2 决策作出与决策实施间隔制度
6.2.3 异议——审核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004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00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