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探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02:3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汽车产业的蓬勃壮大,机动车的保有量急剧增加,而伴随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也显著上升,严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同时由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各种损害赔偿纠纷也层出不穷。正确地适用道路交通法律责任归责原则与准确界定法律责任主体,对预防与抑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及时妥当地救济交通事故受害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道路交通事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区分一些诸如“交通事故”与“交通的事故”、“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与“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等易混淆的概念,回顾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立法历程;第二章讲述了分析各种归责原则并通过对两大法系的比较法研究,得出适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多元归责原则,同时重点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归责原则。第三章重点论述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过错、因果关系及证明。特别是对各种类型的交通参与者的注意义务及过错的认定与证明;第四章根据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结合实践确定各种复杂情形下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第五章题为“道路交通事故...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界定
一、道路与车辆
二、交通与交通参与者
三、交通事故与交通的事故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
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与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
二、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立法沿革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一节 国外的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
第二节 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
一、我国采用多元归责原则体系的原因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分析与归责原则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第一节 损害
一、财产损害
二、人身损害
三、精神损害
四、损害的证明
第二节 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
二、因果关系的证明
第三节 过错
一、路权对于过错的判别
二、机动车一方的注意义务
三、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注意义务
四、道路建设者、交通管理者的注意义务
五、过错的证明
六、过失相抵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主体认定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
一、一元标准说
二、二元标准说
三、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主体的特殊情形
一、租赁、借用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二、分期付款买卖所有权保留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三、转让并交付但未办理登记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四、转让拼装、已到达报废标准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五、盗抢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六、挂靠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七、受雇佣人驾驶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八、好意同乘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九、机动车驾驶入逃逸之后的责任主体
十、道路交通瑕疵下的责任主体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其他制度
第一节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一、交强制保险的概念和性质
二、交强险与三者险的区别
三、交强险的归责原则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主体的确定[J]. 梁金龙. 法制与社会. 2011(17)
[2]交通事故民事责任承担主体研究[J]. 张熙. 法制与社会. 2011(15)
[3]好意同乘中的车主责任问题[J]. 王雷.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9(05)
[4]现代保险体制下机动车方对非机动车方的责任比较研究[J]. 王军,高瑛玮. 环球法律评论. 2008(03)
[5]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研究[J]. 程啸. 法学研究. 2006(04)
[6]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争议与解决途径[J]. 李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05)
[7]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主体确定[J]. 王永起. 政法论丛. 2000(06)
[8]关于完善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建议[J]. 刘士国. 中国法学. 1996(04)
本文编号:3068256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界定
一、道路与车辆
二、交通与交通参与者
三、交通事故与交通的事故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
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与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
二、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立法沿革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一节 国外的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
第二节 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
一、我国采用多元归责原则体系的原因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分析与归责原则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第一节 损害
一、财产损害
二、人身损害
三、精神损害
四、损害的证明
第二节 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
二、因果关系的证明
第三节 过错
一、路权对于过错的判别
二、机动车一方的注意义务
三、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注意义务
四、道路建设者、交通管理者的注意义务
五、过错的证明
六、过失相抵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主体认定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
一、一元标准说
二、二元标准说
三、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主体的特殊情形
一、租赁、借用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二、分期付款买卖所有权保留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三、转让并交付但未办理登记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四、转让拼装、已到达报废标准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五、盗抢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六、挂靠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七、受雇佣人驾驶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八、好意同乘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九、机动车驾驶入逃逸之后的责任主体
十、道路交通瑕疵下的责任主体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法律责任其他制度
第一节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一、交强制保险的概念和性质
二、交强险与三者险的区别
三、交强险的归责原则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主体的确定[J]. 梁金龙. 法制与社会. 2011(17)
[2]交通事故民事责任承担主体研究[J]. 张熙. 法制与社会. 2011(15)
[3]好意同乘中的车主责任问题[J]. 王雷.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9(05)
[4]现代保险体制下机动车方对非机动车方的责任比较研究[J]. 王军,高瑛玮. 环球法律评论. 2008(03)
[5]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研究[J]. 程啸. 法学研究. 2006(04)
[6]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事故法律责任——争议与解决途径[J]. 李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05)
[7]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主体确定[J]. 王永起. 政法论丛. 2000(06)
[8]关于完善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建议[J]. 刘士国. 中国法学. 1996(04)
本文编号:3068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06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