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07:23
  食品安全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诸多法律措施,并逐渐加强行政监管力度,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从根本上来说,由于食品安全风险的特性,食品安全治理无法由行政机关独自完成。因此,2015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就是要让社会主体参与到食品安全治理中来,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各方主体通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制度体系,互相合作,共同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公共利益。然而,新法实施三年来,社会主体未能发挥法律预期的作用,食品安全治理也未彻底改变单一的政府监管模式。为了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立法目标,仍需要同时对社会共治的法律制度和共治主体的法律地位进行优化。论文第一部分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进行了理论解读,首先尝试对食品安全的概念进行法律上的界定,然后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的特性以及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的基本内容,最终论证了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坚持社会共治原则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施概况,先是初步介绍我国食品安全的立法体系和社会共治的制度体系,然后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治理现状,虽然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远未从根本...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论解读
    (一) 食品安全的法律界定
    (二) 食品安全风险的特性
        1、不确定性
        2、隐蔽性
        3、社会公众性
        4、后果严重性
    (三) 社会共治原则的内容
    (四) 社会共治原则的必要性
二、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及现状
    (一) 法律制度体系
        1、食品安全立法及政府监管体系
        2、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制度体系
    (二) 治理现状概述
        1、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大量存在
        2、人们对食品安全仍普遍担忧
        3、恶性事件数量趋于下降
三、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现实困境
    (一) 未彻底转变单一的政府监管模式
    (二) 政府监管的多重问题
        1、法规衔接不畅导致法律适用困难
        2、监管能力不足造成无法全面履责
        3、丰富的饮食文化与法律规范相冲突
        4、问责体系不完备削弱监管动力
        5、地方保护主义增加执法难度
    (三) 社会主体的监管障碍
        1、公众监管的异化
        2、企业自我监管难以落实
        3、其他社会主体的监管
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优化路径
    (一) 社会共治的制度优化
        1、信息交流机制
        2、规则制定机制
        3、责任承担机制
    (二) 社会共治的主体优化
        1、行政机关
        2、社会公众
        3、其他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鸿茅药酒跌落神坛[J]. 侯隽.  中国经济周刊. 2018(16)
[2]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立法难题与司法应对[J]. 林仪明.  东方法学. 2018(02)
[3]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公民权利之新探[J]. 戚建刚.  当代法学. 2017(06)
[4]大部制后食品安全监管时间权限规范的实效及应对——以浙江省杭州市食品小作坊安全监管为对象[J]. 胡桥.  北方法学. 2017(05)
[5]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相关法律制度中“专家意见”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4000份问卷调查的结果[J]. 杨晓波,钱存阳.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7(03)
[6]治理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探讨[J]. 汪全胜,卫学芝.  电子政务. 2017(05)
[7]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结构与法制保障体系的完善[J]. 龚刚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02)
[8]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责任分野[J]. 马英娟,刘振宇.  行政法学研究. 2016(06)
[9]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法治化:一个框架性系统研究[J]. 涂永前.  江海学刊. 2016(06)
[10]从食品安全风险特点的角度看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法律制度[J]. 杜波.  食品科学. 2016(19)



本文编号:3327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327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7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