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论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

发布时间:2022-01-13 18:06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程序立法正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作为行政程序立法核心内容的行政听证制度,不仅有力支撑与促进行政程序法的建设与完善,而且其在现实过程中的运用也集中体现了对公民权的保障与尊重。本文从行政听证制度的相关概述着手,通过介绍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现状,来深入挖掘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适用范围狭窄,缺乏有效的行政听证主持人选拔机制,没有建立明确的笔录效力制度,听证有关人员选拔机制存在不足,信息公开不足,有效监督机制缺位等问题。究其原因发现,这与我国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有关:轻程序,重实用;公民的法律维权意识薄弱;“管理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程序对权利的维护作用也挥发不足。鉴于此,本文认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应该通过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对其进行层层修正与改进,进而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在更有效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行政听证制度概述
    1.1 行政听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概述
        1.1.1 行政听证制度的内涵
        1.1.2 行政听证制度的理论概述
    1.2 行政听证的基本原则
    1.3 行政听证的分类
    1.4 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与标准
第2章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现状
        2.1.1 法律层面的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概况
        2.1.2 行政法规层面的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概况
        2.1.3 规章层面的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概况
    2.2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2.2.1 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狭窄
        2.2.2 缺乏有效的行政听证主持人选拔机制
        2.2.3 没有建立明确的笔录效力制度
        2.2.4 听证相关人员的选拔机制有待完善
        2.2.5 行政听证信息公开不足
        2.2.6 缺失有效的监督制度
    2.3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2.3.1 轻程序,重实用的思想观念较重
        2.3.2 公民的法律维权意识薄弱
        2.3.3 “管理行政”理念深入人心
        2.3.4 程序对权利的维护作用有待加强
第3章 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方案
    3.1 逐步扩大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适用范围
    3.2 完善行政听证主持人选拔机制
        3.2.1 国外听证主持人的选拔
        3.2.2 听证主持人应有的条件
        3.2.3 建立类似于行政法官制的听证主持人选拔制度
    3.3 完善笔录效力制度
    3.4 适当扩大听证参与人员的范围
    3.5 逐步放宽行政听证信息的公开
    3.6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行政程序的正当性及其监督[J]. 江必新.  法治研究. 2011(01)
[2]正当行政程序之价值基础[J]. 陈驰.  现代法学. 2005(02)
[3]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语境、问题与方案[J]. 应松年,王锡锌.  中国法学. 2003(06)
[4]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选择——程序正义论的视角[J]. 李先春,梁莹.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3(02)
[5]正当法律程序与“最低限度的公正”——基于行政程序角度之考察[J]. 王锡锌.  法学评论. 2002(02)
[6]司法改革二十题[J]. 徐显明.  法学. 1999(09)
[7]程序公正的理念及其实现[J]. 肖建国.  法学研究. 1999(03)
[8]现代行政程序价值的透视[J]. 张晓光.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99(02)
[9]澳大利亚行政法中的程序公平原则——兼论对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启示[J]. 马怀德.  比较法研究. 1998(02)
[10]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J]. 夏锦文,蔡道通.  中国法学. 1997(05)

博士论文
[1]行政程序的正义价值及其实现[D]. 杜一超.中国政法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行政程序的正当性研究[D]. 卢华锋.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6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586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