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官抚恤制度立法初探
发布时间:2025-04-15 04:00
中国古代的文官抚恤制度源远流长,而近代中国文官抚恤制度则萌芽于晚清,初创于北京国民政府,确立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官抚恤制度,并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官抚恤制度的合理成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官抚恤的法规条例,其中以恤金为主线。南京国民政府,在十年的建设时期,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建立公务员抚恤的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更加完备。本文从研究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背景和立法内容出发,从法学角度对抚恤制度的立法及其实践进行分析,得出抚恤立法是民国时期法制近代化与文官制度近代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时,也指出文官抚恤立法的缺陷,民国文官抚恤制度因其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加上地方实力派的阻挠和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导致抚恤制度在实施中困难重重。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文官”与“公务员”
(二)文官抚恤
(三)民国文官抚恤立法
二 民国文官抚恤制度的立法背景
(一)中国历史上文官抚恤制度沿革
1.清朝以前的文官抚恤制度略述
2.晚清的近代文官抚恤制度萌芽
(二)近代西方文官抚恤制度的影响
三 北京政府文官抚恤立法的初创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抚恤
1.立法的指导思想
2.立法实践概况
(二)北京政府文官抚恤立法的初创
1.《文官恤金令》的制定与内容
2.《文官恤金令》执行问题
3.《文官恤金令》的积极意义
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抚恤立法
(一)公务员抚恤制度的管理机构
(二)恤金立法的修正与实践
1.《官吏恤金条例》等立法
2.《公务员恤金条例》的修正与执行
(三)抗战后公务员抚恤立法的完善
1.《公务员抚恤法》的完善
2. 抚恤制度的衰落
五 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评议
(一)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成效
1.抚恤立法方面
2.抚恤管理机构方面
3.对台湾的影响
(二)民国文官抚恤立法本身的缺陷
1.退休与抚恤合并立法
2.没有专门的抚恤申诉机构
3.法律条款表述模糊
4.没有地方抚恤机构
(三)文官抚恤立法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1.国家政治体制的原因
2.资金来源的缺乏
3.地方实力派的抵触
4.国内外战争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4040038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文官”与“公务员”
(二)文官抚恤
(三)民国文官抚恤立法
二 民国文官抚恤制度的立法背景
(一)中国历史上文官抚恤制度沿革
1.清朝以前的文官抚恤制度略述
2.晚清的近代文官抚恤制度萌芽
(二)近代西方文官抚恤制度的影响
三 北京政府文官抚恤立法的初创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抚恤
1.立法的指导思想
2.立法实践概况
(二)北京政府文官抚恤立法的初创
1.《文官恤金令》的制定与内容
2.《文官恤金令》执行问题
3.《文官恤金令》的积极意义
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抚恤立法
(一)公务员抚恤制度的管理机构
(二)恤金立法的修正与实践
1.《官吏恤金条例》等立法
2.《公务员恤金条例》的修正与执行
(三)抗战后公务员抚恤立法的完善
1.《公务员抚恤法》的完善
2. 抚恤制度的衰落
五 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评议
(一)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成效
1.抚恤立法方面
2.抚恤管理机构方面
3.对台湾的影响
(二)民国文官抚恤立法本身的缺陷
1.退休与抚恤合并立法
2.没有专门的抚恤申诉机构
3.法律条款表述模糊
4.没有地方抚恤机构
(三)文官抚恤立法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1.国家政治体制的原因
2.资金来源的缺乏
3.地方实力派的抵触
4.国内外战争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4040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404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