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实名制的立法选择与完善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实名制的立法选择与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实名制 韩国网络实名制 网络身份证战略 立法选择 法律构建
【摘要】:网络实名制是指有权机关、企业组织等要求网络用户在实施网络行为的过程中使用真实身份信息的一种服务使用规则和网络管理方式。网络空间是相对于现实物理空间而言的概念,其随着互联网人际交互功能的产生而出现,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但又基本遵循现实世界的规则和逻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导致的网络用户理性的缺失和法律责任意识的淡漠,给带来了网络谣言、诽谤、诈骗、恶意删帖等不良现象,整体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遭到威胁,亟需一项制度将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更紧密的沟通起来。由此,网络实名制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韩国式网络实名制失败教训,借鉴美国“网络身份证”战略顺利推行的经验,观照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发现我国网络实名制的相关立法和实施中存在立法层级低、实施细则少、普法不足等问题。我国应当在梳理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国情及网络技术水平的实名制法律制度,达到在对网络实名制现有法律制度的整合以及法律框架的完善,使得这一制度落到实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实名制进路,继续完善其法律建构。文章分两个层次阐述以达成这一研究目的:首先分析国外立法实践的经验,列举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实施问题;接着提出观点,认为应明确网络实名制的立法原则,继而建立谨慎科学的法律体系,健全合理有层次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体系。通过这样由政府统一立法、主导推进的网络实名制,有助于保护言论自由、维护个人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 韩国网络实名制 网络身份证战略 立法选择 法律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3
- 1.1 问题的提出8
- 1.2 研究意义8-9
- 1.2.1 实用意义8-9
- 1.2.2 学术意义9
- 1.3 文献综述9-12
- 1.3.1 国外研究现状9-11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12-13
- 1.4.1 研究目的12
- 1.4.2 研究方法12-13
- 2 网络实名制的本质与界定13-20
- 2.1 网络实名制的基本内涵13-14
- 2.1.1 “实名制”的定义13-14
- 2.1.2 “网络”的界定14
- 2.2 网络实名制的定义14-16
- 2.2.1 “要求”的外延15
- 2.2.2 真实身份信息的内涵15
- 2.2.3 网络实名制是使用规则和管理方式15-16
- 2.2.4 网络实名制的性质16
- 2.3 网络实名制中身份信息资料库的内容16-20
- 2.3.1 网络实名身份信息资料库的必要内容16-17
- 2.3.2 非必要包含在用户个人身份信息资料库中的内容17-18
- 2.3.3 小结:我国网络用户个人实名身份信息库的内容18-20
- 3 网络实名制实例与分析——以韩国和美国为例20-29
- 3.1 韩国网络实名制之路——以政府主导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经验和教训20-25
- 3.1.1 韩国网络实名制源起到废除20-22
- 3.1.2 韩国网络实名制的特点22-23
- 3.1.3 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启示23-24
- 3.1.4 小结:韩国式网络实名制行不通24-25
- 3.2 美国以“网络身份证”模式非强制、渐进式推行网络实名制之路25-29
- 3.2.1 美国“网络身份证”战略的立法过程25-26
- 3.2.2 美国“网络身份证”制度的特点26-27
- 3.2.3 小结:美国“网络身份证”制度值得中国借鉴27-29
- 4 我国进一步加强网络实名制立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9-34
- 4.1 合理性29-31
- 4.1.1 网络实名制在我国具有合宪性30
- 4.1.2 网络实名制符合公序良俗和社会伦理道德对网络空间的要求30-31
- 4.1.3 网络实名制符合全球互联网发展规律31
- 4.2 必要性31-34
- 4.2.1 网络实名制入法是遏制网络犯罪、保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31-32
- 4.2.2 网络实名制有助于解决网络侵权的困境32
- 4.2.3 网络用户的需求是网络实名制发展的基础32-34
- 5 我国网络实名制相关立法及评述34-38
- 5.1 我国现行网络实名制相关法律法规34-36
- 5.1.1 全国性法律法规34-35
- 5.1.2 地方性法律法规35-36
- 5.2 我国现行网络实名制法律存在的问题36-38
- 5.2.1 缺少保护个人信息的上位法36
- 5.2.2 立法层级较低,效力等级低36-37
- 5.2.3 实施细则不明,缺少监管措施37
- 5.2.4 网络用户对实名制的不理解会导致“有法不行”37-38
- 6 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法律构建与完善38-46
- 6.1 确立网络实名制立法原则38-39
- 6.1.1 网络实名制的立法目的和立法思路38
- 6.1.2 网络实名制的立法原则38-39
- 6.2 建立谨慎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39-42
- 6.2.1 以宪法为基础,,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基本保障39-40
- 6.2.2 行政法规是网络实名制的主要立法形式40-41
- 6.2.3 地方性法规是落实网络实名制的重要形式41
- 6.2.4 实施过程中的司法解释是衔接实体与程序的手段41-42
- 6.3 健全合理有层次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体系42-46
- 6.3.1 国务院及网信办42-43
- 6.3.2 公安机关43
- 6.3.3 司法机关43-44
- 6.3.4 网络内容提供者及第三方机构44-46
- 7 结论46-48
- 7.1 总结:我国实施网络实名制应选择合适的法律进路46
- 7.2 不足和展望46-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敏;;网络实名制:理论与实践的考量[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吴绍山;;网络实名制:自由与秩序的对垒[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3 程婕吉娅;;浅析网络实名制的相关法律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4 ;韩国在争议中推行网络实名制[J];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08期
5 苗苗;;韩网络实名制为青少年护航[J];江淮法治;2010年14期
6 詹小洪;;韩国为何废除网络实名制?[J];新民周刊;2012年36期
7 李俊慧;;欢迎网络实名制[J];中国信息界;2005年16期
8 秦宾;王彪;;我国网络实名制立法方向和实现模式初探[J];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11期
9 高荣林;;网络实名制可行性探讨[J];前沿;2010年15期
10 张帆;陆艺;;基于网络实名制争议的权利意识思考[J];求实;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秦宾;王彪;;我国网络实名制立法方向和实现模式初探[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2 杨志勇;;实行网络实名制,规范“虚拟社会”[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杨志勇;;理性看待网络实名制[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秦磊;;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5 杨志勇;;如何推进网络实名制[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玉迎;;网民表达自由与网络实名制[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7 艾浩;;网络实名制有利于现阶段中国互联网发展[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8 陈荔;;实名制不是解决网络一切问题的万能药[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未赤;“网络实名制”有悖“虚拟精神”[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冯坤;网络实名制立法值得期待[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永杰;网络实名制争议[N];北京科技报;2010年
4 王磊 中共中央党校马理部博士研究生;网络实名制初探[N];法制生活报;2011年
5 丁海东;用网络实名制深挖细查倒票犯罪[N];检察日报;2012年
6 朱根明;网络实名制让网络更安全[N];人民公安报;2012年
7 记者 关桂峰;真正意义的网络实名制尚需时日[N];经济参考报;2013年
8 洪泽县司法局 孙柏年 洪泽县检察院 杨巨军;网络实名制之我见[N];江苏法制报;2013年
9 邹翔;网络实名制与公民隐私权保护[N];光华时报;2013年
10 张红;国际资本看好中国网络实名制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素杰;政府主导型网络实名制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晓丹;我国网络实名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卓兰;网络实名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4 解彤;加强网络实名制法律保障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李沅骏;自由与秩序的冲突与平衡[D];广西大学;2015年
6 陈川;网络实名制的侵权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7 王子申;我国网络实名制的立法选择与完善[D];重庆大学;2015年
8 崔磊;中国网络实名制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周珊珊;我国网络实名制发展状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何永东;论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4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60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