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教育法律关系变迁下的教育法律纠纷发生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3:01

  本文关键词:教育法律关系变迁下的教育法律纠纷发生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纠纷 发生机制


【摘要】:教育纠纷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无论是学校内部纠纷抑或学校外部纠纷,都存在行为主体的教育法律意识薄弱,处理教育关系时行为违规等共性问题。本文运用了主要运用了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两种研究方法,去研究法律关系变迁下的教育纠纷发生机制。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教育权利与教育义务,不同的教育主体对其他教育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权利意义务,在本文中我们作了一个具体的划分,去分析教育主体之间存在的教育权利关系与教育义务关系,这也是教育法律纠纷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教育相关法律的出台,教育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公民没有维权意识也就不会发生教育法律纠纷,我们在文中第五章研究了教育的保护体制。在最后一章中,我把教育法律纠纷细化为教育民事法律纠纷、教育行政法律纠纷和教育刑事法律纠纷三种,分别去分析在各类纠纷出现时存在的法律关系,和相关的教育保护体制。在教育法律纠纷的发生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法律纠纷的控制策略,主要是在根源上降低教育法律纠纷发生的机率和在教育法律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减小教育法律纠纷危害的范围。本研究要通过对不同教育法律纠纷中存在的权利关系和义务的分析,来找寻教育纠纷产生的深层原因。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重建导致我国的教育主体发生了改变,例如:出现了私立学校,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教育关系。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关系是以计划、行政命令为基础的,政治化和行政化色彩严重;而市场经济时代的教育关系就更注重利益分化和市场化。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人们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教育纠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允许人们去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教育纠纷解决机制的,本研究注重于去分析教育纠纷产生的根源,寻找教育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权利与义务的改变,会出现不同的教育纠纷,在某一阶段一类型的教育纠纷发生频繁,另一段时间却很少产生这种教育纠纷,去找寻这种规律,分析教育纠纷的发生机制,有利于减少或预防教育纠纷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纠纷 发生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1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6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的意义8-9
  • (一)理论意义9
  • (二)实践意义9
  • 三、概念界定9-10
  • (一)教育法律关系9-10
  • (二)教育法律纠纷10
  • (三)发生机制10
  • 四、相关文献综述10-14
  • (一)教育法律纠纷的国外相关研究10-12
  • (二)教育法律纠纷的国内相关研究12-14
  • 五、研究方法14-16
  • (一)文献法14-15
  • (二)案例研究法15-16
  • 第二章 社会发展中我国的教育法律关系16-18
  • 一、教育的性质和教育法律主体的变化16
  • (一)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6
  • (二)出现新的教育法律主体16
  • 二、新的教育法律关系基本框架16-17
  • (一)教育行政关系17
  • (二)教育民事法律关系17
  • 三、教育法律关系新的特征17-18
  • 第三章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法治确认是教育法律纠纷产生的积极前提18-25
  • 一、教育作为公民发展权得到国家确认18-19
  • (一)人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得到宪法确认18-19
  • (二)受教育权作为基本人权得到立法保障19
  • 二、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19-25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20
  • (二)学校的权利20-22
  • (三)教师的权利22-23
  • (四)学生的权利23-25
  • 第四章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义务的法治确认是法律纠纷产生的消极前提25-30
  • 一、权利拥有者的相对人的义务观念25-26
  • (一)义务意识是权利顺利实现的必要前提25-26
  • (二)权利拥有者的相对人的义务保证其权利得到实现26
  • 二、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26-30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义务26-27
  • (二)学校的义务27
  • (三)教师的义务27-29
  • (四)学生的义务29-30
  • 第五章 权利保护体制的确认是纠纷产生的条件30-34
  • 一、民事保护体制是民事纠纷产生的基础30-31
  • (一)公民的民事权利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30-31
  • (二)民事侵权行为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31
  • 二、行政保护体制是行政纠纷产生的基础31-32
  • (一)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受到行政法律保护31-32
  • (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32
  • 三、刑事保护体制是刑事纠纷产生的基础32-34
  • (一)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刑事法律保护32-33
  • (二)刑事犯罪行为依法受到打击33-34
  • 第六章 教育法律纠纷的最终生成及控制策略34-43
  • 一、教育法律纠纷的最终生成34-39
  • (一)教育民事法律纠纷的生成34-35
  • (二)教育行政法律纠纷的生成35-38
  • (三)教育刑事法律纠纷的生成38-39
  • 二、教育法律纠纷的控制策略39-43
  • (一)在纠纷产生的根源上降低教育法律纠纷的发生机率39-40
  • (二)在纠纷解决的渠道上缩小教育法律纠纷的影响范围40-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善平;;论教育法律制度的正义性[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9年00期

2 施晓光;国外教育法律的发展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3 廖萍;香港的教育法律[J];教书育人;2005年13期

4 秦惠民;;走向社会生活的教育法——中国教育法律的适用状况分析[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7年00期

5 周彬;论“教育法律部门”可以缓称[J];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6 王勇健;浅议中国教育法律[J];学术论坛;2000年05期

7 李恩慈;论中国教育法律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何礼果;;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探讨[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01期

9 杨正德;苗春凤;;浅析中国教育法律的理想化问题[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12期

10 王石磊;美国教育法律发展25年回顾[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雷君;;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育法律的价值取向[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易凌;;教育法经济分析的若干问题[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红雁;;和谐教育和教育法的使命[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冬梅;;碰撞与超越:教育法律观念的现代转换——以法律文化的视角[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廖伟伟;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是重大立法创新[N];安徽日报;2013年

2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修订教育法律须强调问责机制[N];东方早报;2013年

3 岳娟红;著名教育法律专家张文来并作专题讲座[N];太原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忠峰;《教育投入法》制定尚需深入论证[N];中国财经报;2013年

5 张洋;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N];人民代表报;2013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比较行政法研究所所长 杨建顺;教师节无须在日期上“做文章”[N];检察日报;2013年

7 陈立鹏 杨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立章”助推中小学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李克杰;千呼万唤《学校法》[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记者 王晓雁;设立高等学校不再禁止营利[N];法制日报;2013年

10 市四中校长 张启蒙;加强内部管理 推进依法治校[N];三峡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琳;教育法律关系变迁下的教育法律纠纷发生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袁芳;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D];苏州大学;2001年

3 李伟;我国教育法律纠纷的特点与规律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李磊;论教育法薄弱之根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俞杨建;我国学校法立法的基本内容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国湘;高校的教育法律纠纷的特点与应对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赵讯蔷;中职学校学生维权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7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607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