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中东部八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23:20
本文关键词:合肥与中东部八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
【摘要】:2010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包括合肥在内的16个城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名单。此后,作为安徽省省会和皖江城市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合肥市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提出“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多角度推进建设进程,创新城市建设取得突出进展。2011年,合肥市荣获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如何更客观、有效地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建设能力关系到城市创新建设步伐中关键点的把握,对合肥和其他城市的比较分析也有助于指导合肥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在建设中解决关键问题,使创新型城市的力量对周边产生领导和辐射作用。文章总结了创新型城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关键要素,在借鉴了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指标相关结构并做出了改动和完善,从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低碳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确立具体衡量指标,最终确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创新型城市综合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择了合肥与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郑州、太原、南昌和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南京共9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9个城市在各要素上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及排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合肥的综合创新能力一直处于明显劣势,与一线城市以及中部发达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六年间得分逐步增长,与其他大部分城市差距总体上也呈现缩小趋势,这说明在中央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后,合肥一直在努力跟进发展步伐,尤其是2010年合肥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后,合肥的正在把握这一优势契机,稳步推进城市各方面建设。在经济、科技、社会和低碳四个要素上,合肥的经济发展能力一直明显较低,与一线城市以及中部发达城市还有较大差距,这与合肥的城市经济发展状态和地位处于比较对等的情况,要求我们继续加快经济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合肥的社会服务能力最具劣势,在九个城市中排在最后,且六年间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停滞不前,迫切需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合肥的低碳发展能力得分期初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是排名最靠前的,六年间合肥的得分和整体排名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并且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这个一级指标的发展情况十分危急,最初的优势地位也逐步失去,这说明低碳发展能力这一要素还没有充分得到重视,低碳发展能力建设还没达到成熟,因此得分才会如此不稳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这一指标要素的建设和发展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追赶契机和挑战;而目前合肥目前最具发展优势的是科技发展能力,六年间合肥的排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跃居到了中部六省的首位,实现了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变,这说明合肥在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抓住了核心的科技建设,树立的“科教兴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也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实施,未来合肥需要继续把握这一优势,带动整体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主要从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继续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官产学研合作水平,推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最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二是多渠道提升政府总体服务水平:转变政府服务创新型城市的理念,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加强财税支持力度;三是改善创新的综合环境:培养创新文化氛围,重视低碳发展建设和综合绩效。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6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意义12
-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12-24
- 1.3.1 创新系统理论12-15
- 1.3.2 创新型城市理论15-23
- 1.3.3 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的关系23-24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4-25
- 1.5 创新之处25-26
- 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及关键要素分析26-32
- 2.1 创新型城市建设内涵与特征26-27
- 2.1.1 内涵26-27
- 2.1.2 特征27
- 2.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构成要素分析27-32
- 2.2.1 经济发展能力28-29
- 2.2.2 科技发展能力29-30
- 2.2.3 社会服务能力30-31
- 2.2.4 低碳发展能力31-32
- 3 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32-37
- 3.1 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32-33
- 3.2 科技发展基础扎实雄厚33-35
- 3.3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35
- 3.4 社会公共服务有力支撑35-37
- 4 合肥与八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证分析37-44
- 4.1 指标体系的确立37-38
- 4.2 评价方法与模型38-39
- 4.3 数据来源和指标处理39-40
- 4.4 评价过程40-44
- 5 合肥与八城市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动态比较44-53
- 5.1 综合创新能力比较44-45
- 5.2 经济发展能力比较45-47
- 5.3 科技发展能力比较47-48
- 5.4 社会服务能力比较48-50
- 5.5 低碳发展能力比较50-51
- 5.6 实证研究结论51-53
- 6 政策建议53-60
- 6.1 继续发挥科研创新优势53-56
- 6.1.1 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53-54
- 6.1.2 提高官产学研合作水平54-55
- 6.1.3 推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55
- 6.1.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55-56
- 6.2 多渠道提升政府总体服务水平56-58
- 6.2.1 转变政府服务创新型城市的理念56
- 6.2.2 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56-57
- 6.2.3 加强财税支持力度57-58
- 6.3 改善创新的综合环境58-60
- 6.3.1 培养创新文化氛围58
- 6.3.2 重视低碳发展建设和综合绩效58-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飞;刘科伟;刘红光;张洁;;城市创新体系与创新型西安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07年09期
2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2期
3 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4 吴价宝;张勤虎;;创新型城市动态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5 胡树华;牟仁艳;;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年08期
6 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10期
7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8期
8 屠启宇,王成至;以综合创新全面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更新理念与导入评价[J];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杨华峰;邱丹;余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年11期
10 李宝梁;;城市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刍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课题组;[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继飞;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3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00301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