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瑞士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15:10

  本文选题:中瑞自贸区 切入点:贸易互补性 出处:《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趋于紧密,世界经济环境更趋于复杂。全球经济合作的方式经历着不断的发展与革新,以此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走向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更为复杂与多样化的时代。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潮流,世界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事业当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俨然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事业。迄今为止,中国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有10个,其中包括北北型和南北型合的形式。而中国-瑞士自贸协定的达成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其代表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也必将给双方经济带来新的发展。中瑞自贸协定不仅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包含了环境保护、劳动就业、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等新时期的议题。两国就绝大多数产品的零关税、低关税待遇达成一致,并逐步实施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瑞双边贸易额为26.7亿美元,而2012年迅猛增长至263.1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了80%。多年来中国和瑞士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中瑞自贸协定的建立对双方来说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着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对于瑞士来说,中国也不失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瑞士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一流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充沛的资金。在资源禀赋上中瑞两国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也因此,中国和瑞士的产业结构也大为不同。文章中运用多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数和模型来对中瑞双方的优势产业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和瑞士的产业结构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而在对中瑞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时发现中瑞在一些主要贸易商品的领域一直有着产业内贸易的现象。文章对中瑞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瑞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中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中瑞平均关税水平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不同的产品领域,这些影响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此外,中瑞两国达成自贸协定之后,随着各类资本管制政策的放松和取消,资本将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资本流动产生的交易费用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会给双方带来投资效应和经济福利。文章中对中瑞自贸区建立后即将产生的经济影响分别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的角度分析。中瑞自贸区的建成不仅对中国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会对世界经济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将不仅从中瑞自贸协定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借助中瑞自贸区使其在世界经济合作中取得一定的主动权,为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奠定基础,为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Abstract]: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 China and Switzerland have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F75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巍;;基于引力模型的中韩FTA贸易扩大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2期

2 史智宇;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3年09期

3 张海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与问题[J];当代亚太;2005年08期

4 郑云;;中国与欧盟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地位[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刘晨阳;;中国参与双边FTA的新进展与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9期

6 黄繁华;中国经济开放度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1期

7 潘青友;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7期

8 王国安;范昌子;;中欧贸易互补性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3期

9 秦向东;王海楠;;中澳自由贸易谈判中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7期

10 张彬;杨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12期



本文编号:1696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696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a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