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学研问答教学矩阵与知识产权法教学理念革新研究 南京廖华
本文关键词:学研问答教学矩阵与知识产权法教学理念革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简论学研问答教学矩阵与知识产权法教学理念革新研究
论文摘要 本科教育要达到“双基一专+初步能力”的学业学术标准,需以学研结合为理念。从学研问答教学矩阵出发,应树立学研并重,以教为辅的学研教理念(学生)和研学教理念(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学研问答教学矩阵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应与相关学科具体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灵魂与载体的统一。
论文关键词 本科教育 学研问答教学矩阵 知识产权法 教学理念
一、达到“双基一专+初步能力”的学业学术标准需以学研相结合为理念
本科学生每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习。如何学好专业课,圆满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是每个学生的首要任务。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6条规定,“(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时我国《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之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因此,对本科学生培养要达到的基本学业、学术标准可以概括为“双基一专”,要达到的优良标准为“双基一专+初步能力”。“初步能力”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可见,要达到“双基一专+初步能力”,大学本科阶段就必树立学研结合的教学理念,才能圆满地完成学业。
本科阶段学生没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就难以达到优良标准。对学业学术达到优良标准者,不少要进一步深造,走向研究生学业阶段。依据《高等教育法》第16条规定,本科阶段树立学研相结合理念,基于“双基一专”是深造从“必需”走向“坚实”再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的首要阶梯,基于能力培养又是深造从“初步能力”走向“能力”再走向“独立创造性能力”的首要阶梯,是走向学业新高度的必备条件。
二、学研问答教学矩阵与理念
(一)学习就是学习再学习,研究即学习,系指深层次问题的学习和探究 学,有如下含义:(1)学习:学习技术;学习了许多知识。(2)模仿:他模仿杜鹃叫,模仿的很像。(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4)指学科等因此,学,首先即学习。
习,有如下含义:(1)学习:复习;练习;自习;习艺;修文习武。(2)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习见;习闻;习以为常等。因此,习,首先即学习。
学习=学+习,就是学习再学习。何谓学习?学习,有如下含义:(1)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文化;学习先进经验。(2)效法:学习他人的为人。可见,学习中包含研究,学习可分为简单的“效法”、“阅读”、“听讲”的初步的学习,又分为“研究”、“实践”的深层次学习。
(二)研究是学习的深化,是对现有问题、未知真理的再探索与追求,重在
追问与探索
研,有如下含义:(1)细磨:研墨;把药研成粉。(2)研究:钻研;研习。可见,研,即“细磨”,“研究”,是研究与学习。
究,有如下含义:(1)仔细推求;追查:研究;追究;深究。(2)<书>到底;究竟:此事究应如何办理?可见,究,即对真理的探求与追问。
研究=研+究,就是学习、研究与追问。何谓研究?研究,有如下含义:(1)探讨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究语言;学术研究;调查研究。(2)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今天的会议,只研究三个重要问题;这个方案领导上正在研究。可见,在国文中,学习中有研究,研究离不开学习。学习是研究之基;研究是学习的升华。在英文中,study,最基本的语义,就是研究、学习。,主要就是学习。因此,学习和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学习中有研究,研究中缺不了学习。研究重在追问和探索。
(三)学习与研究的中介与结果:问题与答案
学习和研究就是一回事。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学习与研究中间还有一个中介,即问题。问题即?学什么,是问题;怎样学,也是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就是把?拉直成为!。?即问题,!即答案。学习,主要是由他人提供答案,将?拉直。研究的起点是p但是,这里的学习,关键在于问后之答。答,有即问即答;有问后思之再答。即问即答之答,即会是答者原有知识的储备,又可能是答者新近、或多年研究之答;问后思之再答之答,则多是答者不深知、祥知之问答,需要思之,即研究之后才能回答,甚至是思之、研究之后也难以作答。因此,学习,对问者,是学习,对答者,既有对知识的回顾(温故而知新),又有研究的因素在内。在此,学习和研究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研究是我问我答(你问你答)与他问我答(他问你答)的过程。就是寻求、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我问我答与他问我答又是不同的。我问我答,往往是这个问题我不知答案;我要答案,就要追问,探索,就要研究;他问我答,往往是他不知道希望知道的问题答案,由我来回答;我的回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用已知知识来回答;二是需要我研究之后再回答(因为此问题我也没有现成答案)。因此,研究是过程,但过程之美并不完美,只有过程之后有了答案,研究才是完美的。这就是一个阶段的研究。完成了这个阶段的研究后,对研究结论(答案),又会产生究问:这个答案就是最后的真理性答案?对答案的真理性究问,就是一个新的学习、研究过程。
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区别在于:学习主要基于现有知识或他有知识;研究主要基于未知知识的探究。
因此,学研并重,以教为辅的学研教理念(学生)和研学教理念(教师),就是从学研问答教学矩阵中得到教学理念革新的启示。
三、学习和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
学习和研究都要有问题。问题是中介,是关键,是学习加速器和润滑剂,,是研究的发动机。那么,我们如何发现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呢。
(一)学习:问题和答案主要从书本和老师身上来
学科名称就是一个大问题。篇(编)章节目都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科名称、篇(编)章节目后边都是省略了的?教材和老师对?的层层叙述,就是答案,就
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答案的追问,就是问题来源;老师的学术质疑,也是问题来源;质疑本身就是问题。
(二)学习:问题来自比较与质疑之中
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和质疑是问题之源。(1)对教材的前后叙述进行比较,前后不一致之处就是问题。如有学者关于著作权的论述中,在同一页码中分别使用了“独创性”和“原创性”两个概念。于是,问题发生了:“独创性”和“原创性”两者是什么关系?(2)对教材的前后叙述进行比较,矛盾之处就是问题。如该学者有 “二、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在立法上对反垄断基本未作规定”,“三、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 之论,前后有矛盾。这就是问题。前者为何如是说?与后者比此说合适吗?(3)问题,从对教材和老师解说的质疑中来。该学者提出, “一般认为,关于科学发现的权利即发现权不是一种产权,发现人不能对其进行垄断;发明权是关于确认发明者的身份、获得荣誉和物质奖励的权利,而不是可以垄断其发明的技术的权利,而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垄断权,因此发明权和发现权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对此,我们可以提出质疑:知识产权难道本质上就是垄断权吗?
(三)研究:问题从学习问题的答案中来
上一层的问题,可由下一层的问题构成答案。最下层的答案,还会有问题:答案是正确的吗?答案是完整地吗?答案是科学的吗?这就是真理吗?
对答案真理性的追问,就会发现和提出许多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研究。
(四)研究:问题从实践中来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答案,在实践中可能会不管用。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就要寻找管用的答案。
四、如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研教和研学教理念的运用
(一)本科学生学研教理念的运用
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向老师请教。但大学教育中学生与教师间的接触除了课堂外其他时间总体较少,因此,主要还要靠学生自己解决。下文结合问题来自比较与质疑中涉及到的若干问题,研究大学生如何运用学研教理念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1.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主要用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阅读。在有关教材中没有的答案,通过适当扩大阅读范围在其他相关参考资料中可以找到答案。如“独创性”和“原创性”两者是什么关系?通过扩大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获得“独创性也称原创性”, “独创性或原创性” 的结论,即“独创性”和“原创性”的关系为作品同一属性的两种不同称谓。
2.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需要采用简单的研究方法。如“前者为何如是说?与后者比此说合适吗?”我们采用最为简单的研究方法,如法规检索法即可解决此问题。经检索可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已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因此,前问的答案应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范的是经营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不是该法的任务。后问的答案应当是:此说不妥,因为我国有专门的反垄断法。
3.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深度的研究。如前述“知识产权难道本质上就是垄断权吗?”我们通过阅读,就会发现,在关于知识产权特征的论述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系“客体的非物质性”,其基本特征包括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对“专有性”有这样的论述“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则是相对的,这种垄断性权利往往要受到权能方面的限制(如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专利权中的临时过境使用、商标权中的先用权人使用等),同时,该项权利的独占性只有在一定的空间和有效期内才发生效力。”由此可见,垄断权是否就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认识知识产权和垄断权的关系,还需要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探求真相,得出自己的看法。
(二)学研教与研学教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的运用
回答和解决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运用研学教理念。
1.教师对有关问题要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这是能够让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答案的重要条件。如“知识产权难道本质上就是垄断权吗?”除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上述学术观点外,教师至少还应知道,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不仅仅是专有权者,还有非专有权者。如著作权法中的报刊社通常仅仅是作品的非专有使用权者。专利法和商标法中也不仅仅是独占性权利者,还有排他使用权者和普通使用权者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知道,知识产权法的权利主体通常是指知识产权的所有者,非专有权者是否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主体学术界有不同认识。由此,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2.教师对相关学术领域知识应有广泛的涉猎范围,即扩大学习范围。“独创性”和“原创性”两者是什么关系?前者为何如是说?与后者比此说合适吗?此类问题,对于教师来讲应当是常识。但并不是对每个教师言都是常识。教师将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常识,就需要加强再学习,扩大阅读范围与视野。
3.教师应善于质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大学教学的基本特性在于教学的开放性,虽有教学大刚和教材,但又不能郁于大纲和教材。在尊重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需要将学术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融于教学之中。既然是新知识、新动态必然具有不成熟性,这就为教师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于在学术界的较为成熟的观点,也不能迷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不惟上、不惟权威、要惟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在有充分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提出新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作较为深入的思考。如笔者曾对学术界广为诟病的一稿多投现象的分析与反对一稿多投的理论质疑,提出了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但对该权利应依法进行规制的辩证统一的学术观点,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通过在教学中讲授这一观点并进行教学讨论,也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或接受。
本文关键词:学研问答教学矩阵与知识产权法教学理念革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1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9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