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上的优先权_从跨国公司“水土不服”看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本文关键词: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cdsqbyl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从跨国公司“水土不服”看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创新的过程。所谓模仿就免不了“依样画葫芦”,需要一个宽松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才有模仿的生存空间。处在这一转化过程的中国,要鼓励和保护创新(来源:[]),但也不能一味扼杀模仿。从九十年代初中美贸易谈判开始直至中国加入 WTO,经过一次又一次博奕,订立了一个又一个“城下之盟”,中国最终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在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利益总是占法和法律的上风”[8],知识产权法律制定的背后是利益的角逐,而知识产权法律执行的背后则是利益的衡量,于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纸上的知识产权法与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相矛盾的现象就出现了。似乎纸上的知识产权法是让跨国公司看的,而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才关乎百姓生活。笔者认为,这正是由于知识产权立法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冲突的结果。6三、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的执行模式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与纸面上的知识产权法相比,具有以下执行模式:(一) 执法中的地方保护色彩浓厚地方保护主义是中国执法机关面临的最大尴尬,但在知识产权执法中地方保护保护主义尤为严重。知识产权侵权产品的市场公然存在,是与其构成地方不可忽视的税收来源并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分不开的。侵权工厂一般十分隐蔽,地方政府尽管时常被督促进行打击,但不少地方积极性并不太高。(来源:[])尽管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在纸面上的法律和刑事法典中是被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地方执法机关一般并不将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同打击刑事犯罪相联系。(二) 法不执众的情况普遍尽管我国法律规定侵犯专利、商标和盗版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严重的还要受到刑事制裁,但销售侵权制品,尤其是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的,因为人数众多,过于普遍,以至于人们司空见惯,最后变成法不执众。(三) 只有具备赔偿能力的主体才会受到制裁销售侵权制品的大军主要是由小商小贩组成的,但在执法中他们几乎没有受到过侵权指控,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上不具备赔偿能力。典型的例子是绝大多数的软件复制行为是个人在家庭所为,但很少有人为此承担法律责任,一般只有公司或单位才受到软件侵权指控。显7然是否具有赔偿能力是知识产权执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权利人据此判断是否予以追究,执法者也据此判断是否施加法律制裁。由此看来,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机关而言,任重而道远。[1]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年版第61、63 页[2] J.C.金斯伯格和 J.M.克尔诺钦:《102 年以后,美国加入了伯尔尼公约》,见巴黎出版的《国际著作权杂志》第 141 期,58 页。[3]参见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年 7 月第 1 版第 466 页。[4] 方兴东:《知识产权, 让虚伪走开!》 6-11-26 .[5][6][7] 郭燕,晓合:《中国依然徘徊在国际分工金字塔的底部》中国经营报,2004-1-19(A6).[8]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55 页。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行动中的知识产权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9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