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控制端点的RTL功能验证
本文选题:USB3.0 + 设备控制器 ; 参考:《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正如USB2.0取代USB1.1的潮流谁都无法阻挡一样, USB3.0必将逐步取代USB2.0成为最为通用的USB接口。USB3.0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目前,USB3.0技术在国外已逐渐普及,而国内这方面技术还不成熟,虽然有不少企业积极参与,但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USB3.0核心技术产品非常少。 本文依托于科研项目“USB3.0设备控制器IP/USB3.0通用设备控制器/USB3.0U盘控制器”,针对一款自主设计的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深入研究了功能验证相关方法理论和USB3.0相关协议规范,旨在完成该IP核控制端点部分的RTL功能验证工作。主要工作如下: 1、本文在对黑盒、白盒和灰盒三种功能验证手段,以及基于仿真的验证技术、静态分析技术和形式化验证技术等三种涉及功能验证方面的主流验证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后,总结了不同验证手段和验证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得出灰盒验证手段及基于软件仿真的功能验证方法适合本项目现阶段的验证工作。 2、本文对USB3.0相关协议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USB3.0的体系结构、传输基本单位、传输类型、端点及物理层接口规范PIPE等,总结了相关知识,从总体和细节上把握设计规范。 3、将验证理论和协议规范的研究所得应用到IP核控制端点的RTL功能验证当中。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基于软件仿真的功能验证方法流程进行优化,再根据USB3.0相关协议规范,对IP核控制端点部分进行RTL功能验证。论文提出了一种验证平台的搭建方式及一套完整的验证流程,从验证平台的搭建出发,,分控制传输的设置、数据、状态三个阶段来完成控制端点的功能验证。验证平台采用标准的USB3.0PIPE接口,将验证组件模块化,分离了验证架构和激励产生机制,并实现了对验证结果的自动检查,从而增强了验证平台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验证涵盖了控制端点功能验证的三个方面:标准设备请求、包和重传机制,实现了对IP核控制端点部分待验证功能点的完备覆盖,并达到了100%的代码覆盖率。
[Abstract]:Just as no one can stop the trend that USB2.0 replaces USB1.1, USB3.0 will gradually replace USB2.0 as the most common USB interface. The huge market prospect of USB3.0 has aroused many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o actively carry ou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oducts. At present, USB3.0 technology has been gradually popularized in foreign countries, but this technology is not mature in China.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enterprises actively participate, there are very few USB3.0 core technology products with real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USB 3.0 device Controller IP / USB 3.0 Universal device Controller / USB 3.0 U disk Controller",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theory of function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USB3.0 protocol specification for an independent design of USB 3.0 device controller IP core.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IP core control endpoint part of the RTL function verification work.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1. In this paper, three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methods, black box, white box and gray box, as well as the verif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simulation, are introduced. After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ree kinds of popular verification techniques, static analysis and formal verifica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verification methods and ver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scope are summarized. The grey box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function ver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oftware simulation are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verification work of this project at this stage. 2.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protocol specification of USB3.0 is deeply studied, including the architecture of USB3.0, the basic unit of transmission, Transport type, endpoint and physical lay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pipe, etc.,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The verification theory and protocol specification are applied to the RTL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IP core control endpoin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flow of the function ver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oftware simulation is optimized, and then the RTL function verification of the IP core control endpoint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USB3.0 protocol specific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verification platform and a complete verification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erification platform, control the transmission of three stages, data, state to complete the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the control endpoint. The verification platform adopts the standard USB3.0 pipeline interface, modularizes the verification components, separates the verification architecture from the incentive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es the automatic checking of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which enhances the reusability, expan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verification platform. The verification covers three aspects of the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the control endpoint: standard device request, packet and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complete coverage of the IP core control endpoint is achieved, and the code coverage is 100%.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P33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越,陈常嘉,张宝贤,张骏温;IP网络中的两种路由模型[J];铁道学报;1999年05期
2 Stephen Von Rump;视频通信的未来趋势[J];电信科学;2000年03期
3 黄东霖;基于IP的多媒体通信平台——H.323系统应用的探讨[J];电信科学;2000年06期
4 付海涛,彭雷震,乔华;VLAN技术在提高网络传输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0年S1期
5 温蜀山,李乐民,孙海荣;宽带IP网络发展研究[J];四川通信技术;2000年01期
6 ;以MPLS技术支持全新虚拟专用网[J];现代电信科技;2000年01期
7 韩鼎金;北京市电信公司IP网络现状及发展[J];电信建设;2001年05期
8 齐江,乔耀军,迟楠,唐威,陈树强;基于WDM宽带无源光网络中IP业务的接入[J];高技术通讯;2001年02期
9 王晓东,高振明,陈默;基于IP网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网络;2001年04期
10 季晓飞,范戈;一种半双工EPON接入方案[J];光通信技术;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益全;张继华;杨传仁;;一种小规模LCD驱动电路IP核的设计[A];2005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项黎;陈险峰;;IP影像板的使用与保养[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力纬;罗宏伟;;IP核质量与可靠性评测流程研究[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罗建虹;杜雪芳;;网络IP化演进中的传送网与数据网维护融合初探[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颜哲;田泽;韩炜;;多标准视频显示控制器IP核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A辑)[C];2011年
6 向九松;季鸿宇;柏林;;精品IP综合承载网构建思路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宋军;;IP网络和光网络统一调度关键技术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王培国;郑军;;IP多媒体子系统及其增值业务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李幼平;;IP网络标度的涌现与平抑[A];第六届全国网络科学论坛暨第二届全国混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夏勇;何晶;张伟;;一种融合网络宽带IP互动电视技术方案[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邢小萍;H3C连续9个季度位列国内IP存储市场榜首[N];网络世界;2009年
2 ;CNTV IP电视事业部总监张宇霞:尽快建立开放合理的产业链[N];人民邮电;2010年
3 顾笑冰;阿朗领跑IP路由器市场[N];人民邮电;2009年
4 逢丹;DSN引导电信网IP化[N];通信产业报;2009年
5 ;IP的价值——商机[N];网络世界;2001年
6 李彤;传送网升级需顺应全IP化潮流[N];人民邮电;2009年
7 本报记者 冯晓伟 李映;IP核“架空”设计业质量标准应统一[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锋;科信通讯送IP VPN进中国[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记者 张铭;一个号码就可打IP[N];上海金融报;2000年
10 ;面向移动IP化及全业务中兴发布下一代光传送网方案[N];人民邮电;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燎;面向SoC的IP核及嵌入式处理器功能验证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亚刚;IP路由器系统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可;IP网络流量规划关键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秦字兴;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刘银龙;无线异构IP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卜佑军;IP网多路径数据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包力尔;移动IP中的切换及移动性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晏坚;低轨卫星星座网络IP路由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乔焰;基于主动探测的IP网故障诊断与丢包率推理方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杨波;基于公钥自证明路由通告验证的IP前缀劫持防范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杰;USB3.0设备控制器IP核控制端点的RTL功能验证[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凌波;数字IP软核RTL级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陈新;FLASH控制器IP的功能验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邱浩鑫;非易失性存储器IP的功能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古天野;基于效用函数的移动IP切换策略冲突消解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周翔;利用网络侦测技术实现IP网络规划[D];复旦大学;2010年
7 沈文光;广东移动2G网络软交换设备IP化改造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王蕊;电信运营商呼叫中心IP化改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李祺;昆明电信IP综合承载网网络结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许一;IP网络质量评估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0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203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