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储层地质特征、煤层气直井开发工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樊庄区块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地质和工程影响因素,研究了它们对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协同控制作用,探索了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机理。按照“实验—分析—理论—应用”的研究思路及“地质描述(地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数值模型—计算机模型—模型应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典型开发地质—工程模型、基于压裂强化改造的典型煤储层物理模型、煤储层与煤层气生产动态过程数学模型、求解数值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层气生产数值模拟软件,并实现了数值模拟软件的工程应用。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揭示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作用及其机理 地下水流体势和煤储层渗透率控制了煤储层排水降压效果,是生产监测区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关键地质影响因素;抽采制度和水力压裂是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关键工程控制因素,抽采制度控制煤储层排水降压效果,而水力压裂能够改善煤储层渗透率、扩大供气面积。此外,临储压力比、煤储层含气性、煤体结构、煤储层埋深、煤储层构造特征、井网布置和井网加密、钻井工艺、固井工艺等对研究区煤层气直井产能均有一定影响。 富气煤岩体、生产煤储层孔裂隙系统、煤层气开发工程和煤层气产出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机理的内涵。煤层气产出过程是由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组成的连续性过程,,受控于富气煤岩体、生产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和煤层气开发工程,并通过原始煤储层系统平衡的破坏反作用于三者。研究区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过程则表达了产能的原位地质类型、开发地质类型、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类型及其决定的开发技术模式四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原位地质类型、开发地质类型与煤层气开发工程的优化匹配关系,决定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直井产能的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类型,不同产能控制类型的煤层气井具有不同的开发技术模式和工程选择。 (2)建立了基于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的煤层气直井产能预测系列模型 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典型开发地质—工程模型包括原生地质模型、压裂强化改造的煤储层地质模型以及排采动态地质模型。原生地质模型和压裂强化改造的煤储层地质模型描述了生产煤储层孔裂隙系统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发育特征,结构关系特征以及生产流体的运移模式。研究区3#煤储层宏观裂隙不发育,不利于煤储层渗透性,压裂裂缝成为流体流向井筒的主要介质形态,并造成流体流动形态和流动级别的改变;显微裂隙、超显微裂是沟通不同级别孔、裂隙系统的重要桥梁,对流体流动形态的转变和流动级别的划分至关重要。煤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变化模型包括恢复型动态变化模型和持续下降动态变化模型。高收缩率煤储层或前期排采制度较为平缓的煤储层,属于恢复型动态变化模型;低收缩率煤储层或前期排采较为迅速的煤储层,属于持续下降型动态变化模型。压裂裂缝渗透率的动态变化仅有渗透率下降阶段,属于持续下降型动态变化模型。 基于典型开发地质—工程模型,由Warren-Root物理模型改进所建立的以压裂强化改造为依据的典型煤储层物理模型,能更好的对发育压裂裂缝的高阶煤储层渗流机理作出解释。根据改进的Warren-Root物理模型建立的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与煤层气生产动态过程数学模型,考虑了重力、粘滞力、Klinkenberg效应等的影响,并将压裂裂缝作为一种单独的介质形态加以描述,更符合煤层气开发的实际。由煤储层与生产动态过程数学模型的离散化,建立了求解数值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实现了煤层气直井产能的预测过程。 (3)开发了基于基础模型的高可靠性“煤层气生产数值模拟软件” 依据协同控制模型和协同控制过程模型,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层气生产数值模拟软件”,实现了单井或井网排采煤层气井产能预测与历史拟合分析、单井或井网排采煤层气井压降漏斗演化、煤储层参数反演等功能。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3#煤储层实例井验证结果表明,该软件计算结果可靠,误差较小,能够满足煤层气井产能预测与历史拟合的需求,具有较高可靠性,同时证实了基于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机理的煤层气产能预测方法的高可行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E37;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博,陶明信;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以沁水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2 肖晖;任战利;崔军平;;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成藏期研究[J];中国地质;2007年03期
3 罗山强,郎兆新,张丽华;影响煤层气井产能因素的初步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7年01期
4 司淑平,李文峰,马建民;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断块油气田;2001年05期
5 钟玲文;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6 熊健;郭平;李凌峰;;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气藏水平井产能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陈富勇;琚宜文;李小诗;范俊佳;梁英;;构造煤中煤层气扩散-渗流特征及其机理[J];地学前缘;2010年01期
8 贾爱林;储层地质模型建立步骤[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9 叶建平,武强,叶贵钧,陈春琳,岳巍,李红柱,翟振荣;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研究[J];地质论评;2002年03期
10 傅雪海,秦勇,姜波,韦重韬;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产能"瓶颈"问题研究[J];地质论评;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成藏演化过程对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作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冬丽;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4年
2 马东民;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田永东;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参数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4 张先敏;复杂介质煤层气运移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鹏飞;寺河井田煤层气开采及利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何吉祥;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合粗化程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3 郭大浩;煤层气井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陈正茂;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加密技术经济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5 付玉;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刘登峰;煤层气井压裂施工资料反演岩石力学参数及压后产能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7 张亚蒲;煤层气数值模拟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刘飞;山西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高产富集区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张先敏;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及开采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商永涛;煤层气渗流机理及产能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323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232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