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金融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体的国际金融服务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速。由于成本、人力、金融危机等因素带来的优势和机遇,促使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并将其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战略路径。其中,中国内地城市中以上海最具代表性,2013年9月29日,上海正式启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威胁,上海亟需探索出提升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正确路径。而香港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强大,金融服务外包现象也非常普遍,且沪港在发展上有一些相似。因此,两个城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论文选择上海和香港为研究对象,以比较评价两地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为主题,借助“钻石模型”比较分析了上海和香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运用MS、RCA、TC三大竞争力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对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层测量和回归分析。从而揭示了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存在综合竞争力较弱,人才质量不高、语言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且知名度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问题,并为提升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出优化性的建议。论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解决了测度评价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并评估出各影响因素与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之间的关联程度等问题,提出了要分别从政府、机构和院校、企业三个角度入手,优化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观点,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提升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 上海 香港 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5
- 1.1.1 国际背景:金融服务产业转移不断加快12-13
- 1.1.2 国内背景:大力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13-14
- 1.1.3 香港背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发达14
- 1.1.4 上海背景:初步发展,国际竞争力弱14-15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5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1
- 1.3.1 关于金融服务外包概念的研究15-17
- 1.3.2 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研究17-18
- 1.3.3 关于沪港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18-21
- 1.3.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21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21-23
- 1.5 研究方法23-24
- 第二章 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现状分析24-39
- 2.1 相关概念的区分和界定24-25
- 2.1.1 离岸服务外包与国际服务外包24-25
- 2.1.2 金融服务外包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25
- 2.2 国际与国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分析25-32
- 2.2.1 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现状25-29
- 2.2.2 国内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现状29-32
- 2.3 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现状分析32-35
- 2.3.1 承接业务规模较小,对外服务以日、美市场为主32-34
- 2.3.2 承接业务种类相对齐全,仍以ITO为主34
- 2.3.3 企业分布相对集中,,聚集效应初步显现34-35
- 2.3.4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快速35
- 2.4 香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现状分析35-39
- 2.4.1 经验丰富,承接规模庞大36-37
- 2.4.2 离岸接包——定位高端市场,中国内地和美国为主要市场37-38
- 2.4.3 形成 香港接包—转包内地‖的模式38-39
- 第三章 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分析39-52
- 3.1 相关理论介绍39-40
- 3.1.1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39
- 3.1.2 钻石模型39-40
- 3.2 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基于 钻石模型‖40-50
- 3.2.1 生产要素比较分析41-45
- 3.2.2 需求因素比较分析45-46
- 3.2.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比较分析46-47
- 3.2.4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同业竞争比较分析47-48
- 3.2.5 机遇与政府作用比较分析48-50
- 3.3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分析52-71
- 4.1 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指数比较分析52-58
-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比较分析52-54
- 4.1.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比较分析54-56
- 4.1.3 竞争优势指数(TC)比较分析56-58
- 4.2 沪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测度分析58-71
- 4.2.1 指标的选取59-60
- 4.2.2 测度模型的构建60-61
- 4.2.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评价61-70
- 4.2.4 结果分析70-71
- 第五章 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71-85
- 5.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71-74
- 5.1.1 变量的选取71-73
- 5.1.2 数据来源73-74
- 5.2 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74-80
- 5.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74-75
- 5.2.3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关联系数计算75-79
- 5.2.3 结果分析79-80
- 5.3 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回归分析80-85
- 5.3.1 偏最小二乘法介绍80-81
- 5.3.2 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81-83
- 5.3.3 结果分析83-85
- 第六章 提升上海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对策建议85-91
- 6.1 政府层面85-86
- 6.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85
- 6.1.2 对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助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85-86
- 6.1.3 加大对国际知名外包企业的引进,同时注重本土企业的培养86
- 6.2 高校及培训机构层面86-88
- 6.2.1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立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86-87
- 6.2.2 大力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87
- 6.2.3 提升学生语言水平,着力提高听、说能力87-88
- 6.2.4 课程体系创新,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88
- 6.3 企业层面88-91
- 6.3.1 拓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范围,延伸到高端业务88-89
- 6.3.2 实施大企业战略89
- 6.3.3 推进品牌建设、树立企业信誉度89-91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91-94
- 7.1 研究结论91-92
- 7.2 研究的局限性92
- 7.3 研究展望92-94
- 参考文献94-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7-98
- 致谢98-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江;王娟;;北京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策略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姜荣春;;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J];银行家;2010年02期
3 刘桂芳;钟韵;;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04期
4 黄桂良;;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南方金融;2009年04期
5 官华平;周建农;;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11期
6 郑岩;;香港离岸服务外包发展模式[J];港口经济;2007年10期
7 冯瑞;毛菱;;江苏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8 郭利华;崔莉;;上海金融服务外包的联动发展路径分析[J];银行家;2012年07期
9 郭利华;李海霞;;上海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竞争力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07期
10 高中理;刘丽伟;邓业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升级版”[J];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征驰;服务外包组织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柴渊哲;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均法;香港与内地商业银行ITO模式与效率比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岳杰洁;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曹瑛;内地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及启示[D];湖南大学;2009年
4 刘贝;大连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高健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涛;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庄云曲;香港走向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8 王骏;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及其风险管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黎晓寅;上海服务外包业的结构与政策环境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吴丽娜;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2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52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