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置 知识产权上诉审法院 完善
【摘要】:2014年6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改革重拳迭出,其中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决定设立北京、上海、广州三家知识产权法院,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改革方向变为国家层面的具体行动。而今,北京、上海、广州三家知识产权法院均已投入运作,这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探索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本文基于已经出台的《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及其相关配套措施,针对《方案》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的建议。文章主要分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的现状、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存在的问题、国外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法院设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置四个部分。重点论述后两个部分。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以三家知识产权法院的试点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院的外部设置和内部架构。从外部看,要加紧建立知识产权上诉审法院、赋予知识产权法院对知识产权有效性的司法确认权。从内部看,要完善技术调查官的制度设置、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于当下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对知识产权法院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探索。旨在对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置 知识产权上诉审法院 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的动因和价值取向8-15
- (一)设置知识产权法院的动因8-10
- 1、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裁判标准不一8-9
- 2、知识产权确权诉讼程序冗长9
- 3、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的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9-10
- (二)设置知识产权法院的价值10-15
- 1、促使司法审判的专业化10-11
- 2、优化审判资源配置,节约司法运作成本11-12
- 3、顺应国际潮流,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象12-13
- 4、促进技术创新,激发市场活性13-15
-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存在的问题15-20
- (一)《我国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的不足15-16
- 1、管辖案件的范围有限15
- 2、专门管辖案件的法院数量有限15
- 3、裁判标准未能实现统一15-16
- (二)相关法律依据亟待完善16
- (三)层级和管辖存在冲突16-18
- 1、知识产权法院在整个法院体系中的定位16-17
- 2、知识产权法院与普通法院的案件管辖17
- 3、知识产权法院与其他法院的关系17-18
- (四)商标、专利的侵权救济程序复杂冗长18
- (五)法官的选任和技术人员的定位存在局限18-20
- 1、法官的选任要求过高18
- 2、技术人员的定位过于僵化18-20
- 三、域外成熟的知识产权法院设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20-27
- (一)域外的知识产权法院设立模式20-23
- 1、以德国为代表的专利法院保护模式20-21
- 2、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特色智慧财产法院模式21-22
- 3、以日本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模式22-23
- (二)他山之玉对我国的启示23-27
- 1、准确定位和科学规划23
- 2、以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作为设置模式23-24
- 3、司法裁决专利的有效性24-25
- 4、重视专业法官的选拔和培养25-27
- 四、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置之建议27-34
- (一)对《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27-28
- 1、推广试点成果,合理布局27-28
- 2、明确知识产权法院的“三合一”的审理模式28
- (二)立法层面的衔接28-30
- 1、完善相关立法28-29
- 2、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上诉审法院29-30
- (三)改革知识产权确权程序30-31
- (四)技术调查官和法官的培养31-34
- 1、技术调查官制度的完善31-32
- 2、法官的培养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昊;;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上诉审价值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2 韩正韩;;我对“如何划清上诉审和一审的职能”的意见[J];法学研究;1956年03期
3 张子培;;关于我国上诉审的职能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1956年04期
4 许少波;论我国民事上诉审的审理范围[J];当代法学;2001年08期
5 尚万增;民事上诉审审理范围的确定[J];法律适用;2003年03期
6 王敏;略论我国民事上诉审与再审关系之衡平[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7 余永贵;试论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的重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蒋为群;完善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的理论构想[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马庆池,孔祥雨;行政上诉审中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之构想[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刘向前;;香港与大陆刑事上诉审程序之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 俊 忻贤麟 王 远 薛 振;澳大利亚的普通程序[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胡亮;文强:死刑上诉审结[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高一飞;案件审理中 请上级法院领导慎言[N];东方早报;2008年
4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齐树洁;英国审裁处制度的发展与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萨仁;论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李妍;中美民事上诉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刘晓英;民事上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涵睿;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超;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3 姚瑶;论民事诉讼上诉审中的反诉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丁武军;民事上诉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王晓宇;民事上诉审程序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郭月乔;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柳樝;民事上诉审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仝雯娉;上诉审制度之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9 郑未媚;试论刑事上诉审程序的功能及其发挥[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刘琳;上诉审制度若干问题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22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52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