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商品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20:26

  本文关键词:人格权商品化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格权 人格权商品化 法律保护


【摘要】: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广泛利用,人格权商品化日益成为人格权理论中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人格权制度已经不能调整商业价值日益凸显的部分人格权。人格权商品化属于人格权体系范畴,应注重其存在的商业利益,在人格权框架内对其进行认定和规制,有利于维持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的规范化和清晰化,有利于在司法活动中的推行与实践,同时也使人格权商品化符合人格权发展趋势的潮流。第一部分,以人格权的概述为基础,深入解析人格权商品化的基本理论,说明人格权中财产利益日趋重要的地位,全面探析人格权商品化的内涵外延、法律属性、表现形式,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社会基础、理论基础、法律基础和现实意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说明人格权商品化的必然性和正当性,为其存在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我国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等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探究存在的有关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对美国公开权制度、德国统一权利保护模式、日本形象权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借鉴域外有关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模式,完善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有关制度。第五部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完善人格权商品化的有关制度。首先,扩大人格权商品化的适用范围,在主体和客体方面对人格权商品化的制度进行完善;其次,扩充人格权的有关权能,改变传统理论关于人格权权能的禁锢,承认部分人格权的财产性利益和可继承可转让性:再次,对人格权商品化规定合理的限制,以更好的完善其进一步发展;最后,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侵权救济进行完善,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归责原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侵权行为的救济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人格权 人格权商品化 法律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2 人格权商品化理论综述15-23
  • 2.1 人格权概述15-16
  • 2.1.1 人格权的概念15
  • 2.1.2 人格权的性质15-16
  • 2.1.3 人格权的分类16
  • 2.2 人格权商品化概述16-21
  • 2.2.1 人格权商品化概念16-17
  • 2.2.2 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属性17-18
  • 2.2.3 人格权商品化的主体18-19
  • 2.2.4 人格权商品化的客体19-20
  • 2.2.5 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表现形式20-21
  • 2.3 本章小结21-23
  • 3 人格权商品化的正当性分析23-28
  • 3.1 人格权商品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23-24
  • 3.1.1 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23
  • 3.1.2 民众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23-24
  • 3.2 人格权商品化是理论发展的需求24-25
  • 3.2.1 财产权劳动理论24
  • 3.2.2 社会公平理论24-25
  • 3.2.3 消费者权利保护理论25
  • 3.2.4 人格自由理论25
  • 3.3 人格权商品化有坚实的法律依据25-26
  • 3.3.1 宪法依据25-26
  • 3.3.2 民法依据26
  • 3.4 人格权商品化的现实意义26-27
  • 3.5 本章小结27-28
  • 4 我国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28-33
  • 4.1 我国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28-29
  • 4.1.1 《著作权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28
  • 4.1.2 《商标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28
  • 4.1.3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28
  • 4.1.4 《民法通则》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28-29
  • 4.1.5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29
  • 4.2 我国对人格权商品化保护存在的问题29-32
  • 4.2.1 人格权商品化适用范围不全面29-30
  • 4.2.2 对人格权权能和属性认识不清晰30
  • 4.2.3 对人格权商品化限制不明确30-31
  • 4.2.4 侵权救济制度不完善31-32
  • 4.3 本章小结32-33
  • 5 人格权商品化的域外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33-41
  • 5.1 人格权商品化的域外考察33-38
  • 5.1.1 美国的公开权制度33-35
  • 5.1.2 德国的统一权利保护模式35-36
  • 5.1.3 日本的商业形象权制度36-38
  • 5.2 人格权商品化域外考察对我国的启示38-39
  • 5.2.1 在人格权框架内解决人格权商品化问题38-39
  • 5.2.2 对传统人格权理论整合重构39
  • 5.2.3 对人格权商品化的必要限制39
  • 5.2.4 禁令救济方式的引入39
  • 5.3 本章小结39-41
  • 6 完善我国人格权商品化制度的对策41-49
  • 6.1 扩大人格权商品化的适用范围41-43
  • 6.1.1 扩充人格权商品化主体的范围41-42
  • 6.1.2 确认对声音、相似形象等人格权标识的权利42-43
  • 6.2 明确人格权权能和属性43-44
  • 6.2.1 对人格权中经济利益的内涵予以确认43-44
  • 6.2.2 对部分人格权的可转让性与可继承性予以确认44
  • 6.3 对人格权商品化进行合理限制44-46
  • 6.3.1 公序良俗的限制44-45
  • 6.3.2 合理使用的限制45
  • 6.3.3 权利穷竭原则的限制45
  • 6.3.4 期限的限制45-46
  • 6.4 健全侵权救济制度46-48
  • 6.4.1 人格权商品化侵权行为的认定46-47
  • 6.4.2 人格权商品化侵权的救济方式47-48
  • 6.5 本章小结48-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超望;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立法保护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林雅宏;;数据库保护模式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34期

3 周方;;传统知识权的法律界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熊晖;;严格与宽松:我国解雇保护模式之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5 王进富;魏珍;刘西民;;文化遗址开发保护模式及实践路径探索——以西安“曲江模式”为例[J];理论导刊;2011年09期

6 李松;;贵州村寨文化保护模式的新探索——文化景观概念的实践意义[J];当代贵州;2013年22期

7 吴婧倩;;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8 肖志刚;;印刷线路板布图设计的保护模式[J];科技与法律;2007年01期

9 蒋瑞雪;;地勘成果的法律属性及保护模式[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6期

10 张梦夏;;论个人信息二元利益的保护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翔;;论劳动法对劳动者分层保护模式的确立及其应用——以强势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2 王凌云;;论保护[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郭大军;杨毅栋;李荔;;教育遗产保护模式初探[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岳洁;;以保护目标为角度的传统知识的保护模式探讨[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5 印莹;张斌;赵宇海;张明卫;张晓红;;多显型疾病中致病模式和保护模式的挖掘[A];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6年

6 韩福文;何军;张丽;;沈阳老工业城市整体意象保护模式探讨[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经济管理分册)[C];2014年

7 韩扬;;中国建筑彩画保护实践的历程和保护模式的反思[A];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屹;贵州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模式[N];西部时报;2007年

2 记者 曾琢 通讯员 唐小涛 程慧朋;我市推广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模式[N];长江日报;2013年

3 主持 新星星艺术节创办人 曾琼;创新的“非遗”保护模式[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吴思震;探索多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N];贵州日报;2008年

5 西安市规划委总规划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骥;创新保护模式 兑现城市价值[N];经济日报;2011年

6 蔡小玲;让文化遗产“活”起来[N];人民公安报;2014年

7 记者 谢安良 通讯员 邝菁琛;宁波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N];宁波日报;2011年

8 记者 周国勇;遗产保护国际会议为可花落绍兴[N];绍兴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杨可 实习生 陈勉君 林妍;非遗保护如何避免“人走艺亡”?[N];汕头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郑娜;具有启发意义的非遗保护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芳;人格标识商品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孙雪霏;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符晶;论计算机字库中单字的著作权保护[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4 季美岑;论人格标识商品化的民法保护[D];苏州大学;2015年

5 刘高营;论表演者权的法律保护模式之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燕明;电子游戏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7 陈玮婧;论真实人物形象权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8 谢佳佳;非独创性数据库法律保护的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9 黄学平;我国商品包装装潢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10 孙鹏华;论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2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652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2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