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山西省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山西省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TRIPS协议 知识产权保护 区域创新能力 耦合度
【摘要】:多年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来指导实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将国家和区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与发展程度相协调,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因此,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特别有必要的,从而为区域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本文首先对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区域创新能力以及耦合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度量指标、区域创新能力的度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两者的耦合机制,构建了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同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确定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度各个序参量指标的权重,为实证分析打好理论基础。其次,选取山西省相关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分别带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构建好的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序参量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目前山西省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处在中度耦合和勉强协调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处在这种状态的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合理且可行的发展对策建议,分别从基础设施、人才保障、战略标准、系统完善四个方面加以研究。对于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及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是通过这两方面相互的作用关系才能量化两者的关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TRIPS协议 知识产权保护 区域创新能力 耦合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F2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目的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4
- 1.2.1 国外文献研究11-12
- 1.2.2 国内文献研究12-13
- 1.2.3 实证研究13-14
- 1.2.5 文献述评14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7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7
- 1.3.3 技术路线图17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难点17-19
- 第二章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理论概述19-32
- 2.1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理论19-24
- 2.1.1 知识产权相关概念19-20
- 2.1.2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概念20-21
- 2.1.3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度量21-24
- 2.2 区域创新能力理论概述24-28
- 2.2.1 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24
- 2.2.2 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24-26
- 2.2.3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26-27
- 2.2.4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7-28
- 2.3 耦合协调度的相关研究28-31
- 2.3.1 耦合的相关概念28
- 2.3.2 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概念28-29
- 2.3.3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29-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耦合度理论及模型分析32-44
- 3.1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关系模型32-34
- 3.2 耦合协调度函数模型34-35
- 3.3 耦合度指标评价体系的确定35-43
- 3.3.1 指标选取的原则35-36
- 3.3.2 建立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36-40
- 3.3.3 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中序参量的权重40-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山西省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分析44-49
- 4.1 TRIPS协议下2013年山西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44-45
- 4.2 TRIPS协议下2013年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数据选取45-47
- 4.3 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山西省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分析47-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49-53
- 5.1 研究结论49
- 5.2 相关建议49-52
- 5.2.1 加大山西省科技投入,完善创新基础设施50
- 5.2.2 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力度,,为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0-51
- 5.2.3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51
- 5.2.4 大力加强山西省区域经济创新系统完善51-52
- 5.3 本章小结52-53
- 参考文献53-58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58-59
- 致谢59-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娟;张毅;杨小强;;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2 范辉;刘卫东;周颖;;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10期
3 王瑜炜;秦辉;;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4年02期
4 周秀芳;李建强;熊小容;龚循强;孙维;;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1期
5 何宜庆;章丽娜;;江西省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4年01期
6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张恒义;;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经济地理;2014年12期
7 王国力;耿娟;;辽宁省城市发展质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01期
8 谢正峰;;主体功能区规划条件下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9 张惠;;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发展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10 张超;李丁;魏秀梅;张洁;;西北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呈奕;杨忍;;区域城市化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东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本丽;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邓丽君;城市规模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张琳;鹤壁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化耦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杜学;榆林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杜亚娟;哈尔滨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付剑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与商业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李稣荻;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邵琳;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9 李影;我国工业用地均衡性及利用效率的区域演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姜超;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0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75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