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改进的LMDI模型的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化驱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5 04:19
【摘要】:改进传统LMDI(log-mean Divisia index)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14年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5-2014年,内蒙古综合能源强度下降了39.41%,其中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分别贡献了92.7%和7.3%;工业对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远大于其他部门,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产部门;城镇对效率效应、结构效应和劳动效率效应所做的贡献均大于乡村,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活部门。内蒙古仍可把提高工业能源效率作为未来节能的重要途径,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节能的长期战略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形成节能的生活方式,减缓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Abstract]:The driving force of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from 1995 to 2014 was analyzed by improving the traditional LMDI model (log-mean Divisia index)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5 to 2014,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intensity of Inner Mongolia decreased by 39.41%, and the productive and living sectors contributed 92.7% and 7.3% respectively; Industry contributes much more to efficiency and structural effects than other sectors and is a key production sector driving the decline in integrated energy intensity; The contribution of town to efficiency effect, structure effect and labor efficiency effect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rural area, and it is the key living department to drive the decrease of comprehensive energy intensity. In Inner Mongolia, improving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can still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save energy in the future,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long-term strategy of energy saving and actively guiding residents to form an energy-saving lifestyle and slowing down the growth rate of domestic energy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赤峰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71273252;71573242)资助
【分类号】: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2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3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4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6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7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8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9 华贲;;产业结构、能效及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能源;2010年05期

10 张炎治;聂锐;冯颖;;基于投入产出非线性模型的能源强度情景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辉;河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分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陈敏宜;经济集聚对能源强度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3 汤晓晶;中国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4 舒文卿;天津市“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可实现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8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9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79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379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