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13:49
【摘要】: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能源约束的边界。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传统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势必加剧能源的短缺、环境的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了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研究了工业内部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最后从产业关联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企业应如何通过重组整合、节约能源,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充分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寻找一条较为适宜的途径。 文章第一部分探讨了能源约束的经济含义,在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假设下,,研究认为能源约束会促使短期的经济选择是无效率的,这为探讨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依据,因此,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质是如何建立一个节能的机制,从技术、结构、制度三个方面,迫使个人、企业、政府积极参入能源节约,从而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章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针对我国能源约束现状,构筑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它对我国能源供给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产业关联会通过能源价格机制、市场结构等来影响工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升级,最后在借鉴日本处理能源约束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的方法和途径。紧接着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不同行业、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累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借鉴日本节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战略路径。 文章第三部分是例证分析,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对平煤神马集团的重组前和整合后的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此次重组整合将会取长补短,使集团实现规模运营,拓宽了产业链,还会避免同业竞争以及重复建设。因此,为企业如何通过重组整合、节约能源,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本文的主要结论:(1)在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假设下,研究认为能源约束会促使短期的经济选择是无效率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行为,没有对能源总量进行要素的跨期最优配置,由此而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2)技术进步是超越能源约束的最佳路径,它可以从提高可利用能源的总量、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找到能源的替代品三个方面催化能源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它还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完善工艺流程等改造传统产业或催化新产业推动非能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3)结构性问题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十分显著性,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城市形态结构、交通模式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等结构性问题上,系统性谋划、逐步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途径;(4)制度性节能是实现能源节约的核心策略,好的制度是对节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计划,有利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使节能工作步入有序化的轨道,还可作用于结构使其向有利于能源节约的方向转变,也可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5)企业可以通过重组整合、节约能源,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章主要创新之处:(1)较全面的分析了能源约束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2)构筑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评价体系;(3)从行业地区角度,把技术进步、制度、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城市形态结构、交通模式结构等影响能源节约的因素引入变量进行实证分析;(4)探讨了企业应如何通过重组整合、节约能源,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424;F206;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庆武;;黑龙江:实现能源节约目标途径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7年05期

2 龚爱萍;李伟;郭礼胜;;浅析施工现场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09年16期

3 高小钧;张兴平;;北京市能源节约策略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禹云;周璞;;世界能源节约予测[J];节能;1981年03期

5 孙恕之;山东能源节约与开发[J];东岳论丛;1982年06期

6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J];上海节能;2001年06期

7 李玉杰;;如何走出电力供需现状的困境[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6年01期

8 蔡国田;张雷;;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山西能源节约问题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俊芝;郑宇花;张之骅;;资源税促进煤炭企业能源节约的经济学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1年03期

10 ;关于印发《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的通知[J];湖南政报;2002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磊;孙文强;田永华;;能源节约评价指标与分析方法[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勃林格殷格翰: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A];2008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社会责任红皮书[C];2009年

3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A];中国首届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成亮;;发展绿色生态——振兴黑龙江经济[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A];山东生态省建设技术对策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蔡九菊;王建军;;钢铁工业的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郑宏宇;;信息化助能源开源节流[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马召兵;;鞍钢1580加热炉能源节约及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黄松荣;;珠钢的能源节约与环保实践[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董文虎;;加快航道建设 走资源节约型和能源节约型交通发展之路[A];江苏省航海学会2005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提高全社会能源节约意识 确保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N];青岛日报;2008年

2 庄民慧;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应成为长期国策[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范炬炜、刘明学;努力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和资源节约工作推向新阶段[N];解放军报;2007年

4 郑立敏 民进轩;以政府为主导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N];人民政协报;2005年

5 王淑霞 杨娜;永锦能源节约资源获奖1500万元[N];中国煤炭报;2011年

6 记者 杨扬;北京把能源节约作为重点[N];中国化工报;2005年

7 史晓龙;用财税手段激励能源节约[N];中国税务报;2005年

8 赵长虹 肖丽群;我国能源节约潜力有多大[N];中国石油报;2003年

9 刘晓星;以能源节约推动减排[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全国政协委员 柴宝成;倡导社会节能 推进能源节约[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彬;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宏林;能源经济系统能源开发、配置及能源约束下经济增长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3 戚峗徽;面向能源节约的产品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仲t@;黑龙江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黎涛;政府节能政策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陈春华;江苏省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3E)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7 张晓慧;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臧传德;船舶航行的智能预测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10 陆海波;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威;能源节约型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冷云峰;我国能源节约法律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李文练;市场机制促进能源节约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亓涛;莱芜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源节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杜晶晶;能源约束下吉林省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刚;能源约束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7 刘宝娟;促进能源节约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8 杨昭;基于能源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D];浙江大学;2008年

9 范庆瑜;浙江省重点耗能产品节约能源标准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张静;绿色GDP线性规划模型构建及其解的政策启示[D];延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3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03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4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