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动机的虚拟生产系统混合式监控与自适应调度
【图文】:
第 11 页图 1-5 虚拟生产系统(VPSs)示意图Fig.1-5 The paradigm of Virtual Production Systems (VPSs)在实际生产系统中,由若干并存的 VPS 构建起的可以同时进行多品种产品制 VPSs 是采用 VPS 这一新资源结构的典型例子,如图 1-5 所示。它很好地结合了产品与面向功能这两种基本资源结构的优势,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1) 有效的内部物流管理:从 VPSs 逻辑层的角度出发,每个 VPS 实际上是根据某一特定用户产品的生产、在控制计算机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用生产系统,并且由独立的控制器进行控制以,VPSs 可以进行面向产品的资源结构那样有效的内部物流管理,易于掌握每品的生产状况,并对其生产过程实施调度与控制。(2) 简单的制造资源管理:
图 4-2 VPSs 的赋时自动机(网络)模型Fig.4-2 The NTA model of VPSs图 4-2 中,双圈为初始位置,单圈为其他位置,带箭头的实线表示边,,每条边可选择性地带有行为、卫式以及更新的标签。为了与各自的自治监控器建立对应的监督和控制关系,各 VPS 及其所使用制造资源的赋时自动机(网络)模型都在行为后面标记了符号“!”和“?”,分别用来表示通过同步通道发送和接收信息。这样,监控对象中的行为就与自治监控器中相对应的行为通过同步通道关联了起来。例如,监控对象 VPS1 中的“VPS1AGV?”通过同步通道 VPS1AGV 与它自治监控器中的“VPS1AGV!”相关联,这样,一旦 VPS1 通过同步通道 VPSAGV 接收到控制命令“VPSAGV!”,它就会受到“VPSAGV?”的激发而从位置 Begin 变迁到位置AGVtransporting1。此外,整型变量 AGVid 和 AGVbackupid 的卫式用于确定 T1 和T2 中哪个为当前工作的 AGV。例如,若卫式 AGVid == 1,AGVbackupid == 2 满足,则 T1 为当前负责输送的 AGV,T2 为备用 AGV。4.3.2 自治监控器的赋时自动机(网络)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4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秋平;罗戈夕;;优化涟钢生产经营[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16期
2 刘刚;;信息化是军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华夏星火;2005年10期
3 李晓慧;;智能化济钢[J];信息方略;2010年14期
4 杨景宜;;协同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主题[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14期
5 杨景宜;;协同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主题[J];航空制造技术;2011年12期
6 汪胜;;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7期
7 冯茜茜;;回归精益[J];信息方略;2010年11期
8 王曦;;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农机工业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13期
9 周洁;;浅谈ERP软件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2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启林;郝永平;王德俊;;基于DFA的敏捷制造[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赵文平;徐国华;王安民;;敏捷制造下的产品信息集成研究[A];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林筠;廖春良;;我国企业敏捷制造管理模式的形成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李国富;;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敏捷制造研究[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贾晓亮;张振明;许建新;朱名铨;黄乃康;;面向敏捷制造的工艺信息化集成平台研究与实践[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锋;刘驰;贾涛;;敏捷制造中的信任问题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马玉敏;陈炳森;张为民;;面向敏捷制造的车间布局设计[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洁;高亮;;敏捷制造系统重构方法的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单汨源;高阳;陈荣秋;;基于敏捷制造的协同生产管理概念框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10 曹岩;郭颜军;赵汝嘉;林廷圻;;基于MAS的生产过程动态调度与控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张宝纬;实施敏捷制造工程 增强市场竞争力(上)[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2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张宝玮;实施敏捷制造工程 增强市场竞争力(下)[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张学琦;重庆卡福:迈向敏捷制造[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韩朴;是市场逼出来的[N];中国汽车报;2000年
5 乌君科;敏捷制造及其在制药企业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黄应红;推行敏捷制造 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N];机电商报;2006年
7 王海东;信息时代崇尚“敏捷制造”[N];中国质量报;2001年
8 马广华;利玛ERP让金龙敏捷制造[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温德成;满足顾客需求的快速回应模式[N];中国质量报;2004年
10 张学琦;MES推动敏捷制造 应用普及尚需时日[N];中国电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基于自动机的虚拟生产系统混合式监控与自适应调度[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张云波;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薛善良;面向敏捷制造的PDM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4 陆宝春;支持敏捷制造的新一代控制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5 单汨源;面向敏捷制造的协同生产管理及其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6 曹江辉;面向敏捷制造的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7 李蓓智;敏捷制造中的若干使能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8 王岩;通用的可重构Holonic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GR-HPPCS)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戴建华;动态联盟构建及运行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任守纲;基于构件的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线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进;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及其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分析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梁宏池;基于网络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福州大学;2004年
3 邓敏;以敏捷能力重塑企业竞争优势[D];湘潭大学;2004年
4 宋志刚;面向敏捷制造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5 于永淼;敏捷制造思想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朱志明;基于多Agent的敏捷制造调度系统中制造设备Agent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程;基于“敏捷制造”的质量管理体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罗晟勇;基于.NET与Ajax的船舶敏捷制造PDM模型构建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广君;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物流模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0 邓峰;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CRM的管理逻辑和系统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04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0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