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IT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14:18
【摘要】:IT企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企业,意指生产、处理和传输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给使用Internet和完成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企业,涵盖于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由IT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着IT企业的成长也具有特性。IT企业是一种新型企业,发展历史短,,对它的发展规律人们还在不断探索中,所以目前尚没有人对IT企业的成长性开展经济学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传统企业的成长性研究,也是定性居多,从模型角度开展成长机理研究还很少见到。因此,这些现状给本文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提出了很强的挑战。首先,进行IT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必须有足够的数学模型作支撑,而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几乎是零,如果套用传统企业的成长模型又不能适应IT企业成长的特点,更何况传统企业的成长模型也很缺乏。其次,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微观经济问题,如果仅仅运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或产业经济学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就需要寻找新理论与方法作支撑,而新理论和方法往往不一定成熟。第三,为了对数理模型研究的结论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往往需要进行实证分析,而如果采取计量分析,就必须有大量的横截面数据或纵断面数据作支撑,这对于尚处发展中的IT企业来说不太容易做到。所有这些均表明,本研究不但需要前沿学科知识作支撑,而且由于各种困难的存在,使得本研究只能是一种探索性工作。因此,文中所依据的理论、方法不一定成熟,但是模型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和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依据成长的动态性特点,并考虑到IT企业成长与人力资本的极大关联性,又由于新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本将技术、分工等一些重要要素进行内生化处理后可以构建出动态的生产函数,所以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作为论证的理论支点,以人力资本为核心要素贯穿全文。企业具有生命周期,经验研究表明,成长期是IT企业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文主要是立足于成长期的成长机理研究。另外,对于不同的企业,其成长机理不完全相同,为此本文求同存异,主要是研究产业范围内的IT企业的成长,而不是单个企业的成长性。在新增长理论及其拓展情形的支持下,本文以人力资本为纽带,从技术创新与溢出(技术维度)、专业化分工(组织维度)、技术或产品兼容(市场维度)和企业内部治理(制度维度)等四个视角开展IT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 一、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对当前相关研究作了文献综述,阐明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笔者在总结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贝克尔——墨菲的分工模型等新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主张以 人力资本为纽带把产品或市场的兼容、人力资本激励也纳入新增长理论模型中, 以较好地开展本文内容的分析。 二、研究了rr企业成长的经济特征。笔者认为,与其他企业相比,IT企业不仅 追求规模经济下的“利”,更追求成长经济下的“势”,rr企业成长就是在一定契 约和组织模式下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企业所追求的“利”和“势”的 增长过程。成长期IT企业成长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生命周期短、技术更 新快是IT企业成长的生产特征:采取信息包裹方式实行“模块化,,分工和利用外溢水 平强的企业集群是IT企业成长的组织特征;对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追求是IT企业成 长的市场特征;通过公司治理实现对知识劳动的强激励和多形式激励是rr企业成 长的制度特征。本部分的研究为后面的机理分析作了必要的铺垫。 三、研究了IT企业成长的技术机理.依循卢卡斯的新增长理论,笔者定义了 集约性人力资本和增量型人力资本概念,认为集约型人力资本与增量型人力资本 之间存在着转换,要保持rr企业持续成长,就须将增量型人力资本更多地转化为 集约型人力资本,以培育成长的技术“势”。笔者通过对技术创新与溢出进行内生 化处理,表明人力资本及其溢出对促进IT企业保持持续成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rr企业技术溢出的演化趋势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开始的技术优势影响后续溢 出过程的相对优势,结果使其他企业的选择、采用模式越来越牢地“锁定”在优 势技术创新上,整个溢出过程将以优势技术取得垄断地位而告终。 四、研究了rr企业成长的组织机理.依循贝克尔—墨菲的新增长理论,笔 者认为,建立柔性分工与整合的组织模式是成长期rr企业能获取成长“势”的组 织保证,因为实现柔性分工与整合将使rr企业能够适时应对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 进行快速、灵活和持续的技术或产品创新。模型分析表明,rr企业成长表现为内 部分工的边际递增性增长,并随着rr企业系统信息即各任务小组公共知识的增加 与企业特质信息即各任务隐晦知识的增加,企业内的最大分工程度将提高:而企 业外部分工则显示出集群内众多的卫星企业分别寄生在各自的核心企业下,从事 核心企业分工结构中的某一项任务活动,所有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在集群内能够 自动维持分工协作的稳定性。 五、研究了rr企业成长的市场机理。由于兼容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的溢出和融 合基础上,兼容成为新增长理论的一个延伸.笔者认为,强大的用户安装基础是 IT企业在市场中的成长“势”,而这可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407.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晓峰;IT企业:站直了,别趴下!──中国加入WTO对IT产业影响系列谈(之四)[J];软件世界;1999年08期

2 ;IT企业信息化[J];微计算机信息;2000年02期

3 林润华;关注[J];微电脑世界;2001年08期

4 陈媛;2003,IT企业怎么过?——咨询公司大话癸未大势[J];多媒体世界;2002年12期

5 安静;知名IT企业纵论WTO[J];电子商务;2001年12期

6 李少林 ,李佳师;IT企业掀起反攻家电业热流[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年09期

7 郭兆辉;IT企业如何应对员工流失[J];电子商务;2002年07期

8 ;IT企业信息化[J];微计算机信息;2002年02期

9 陆群;战略——IT企业的生命线[J];中国科技信息;1998年18期

10 王步芳;IT企业该何去何从[J];计算机周刊;2000年4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焱;;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庄子银;;当代西方新增长理论[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3 隗斌贤;;新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启示[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林木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5 黄斌;;保险与经济发展:新发展视角[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6 袁强;方福康;;经济中的“J”效应[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7 沈能;刘凤朝;;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马颖;;二十一世纪初发展经济学的新动向[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黄仁伟;吴雪明;;美国“新经济”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启示[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姜国刚;尚井杰;;循环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工的内生演进分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德敏;IT企业:增长依旧是主旋律[N];市场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刘亚民;IT企业:得渠道者得天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群旗;一个IT企业的创业轨迹[N];经济日报;2004年

4 白柯;矩阵:一种IT企业的时尚图形[N];中国经营报;2004年

5 王丹;中小IT企业环境“没人性”?[N];江苏经济报;2002年

6 记者 林雨 实习生 桑慧;本土IT企业面临汇率“转机”[N];民营经济报;2005年

7 思泽;传统IT企业将走向何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胡国良;IT企业蜂涌而至[N];中国电子报;2002年

9 ;IT企业应宽松管理还是严格管理?[N];计算机世界;2001年

10 特约作者 吴海菁;日本IT企业的“华道”[N];电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长琪;IT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2 申学武;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干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振川;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能源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朱勇;新增长理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5 王勇;IT企业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何琼;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若干理论问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代谦;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05年

8 周世举;技术进步与福建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6年

9 张新;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实证[D];湖南大学;2007年

10 王刚;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健;I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3年

2 高蕾;IT企业配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黄斌;新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4 陈路;IT企业薪酬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薇;论IT企业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D];暨南大学;2005年

6 毛洁萍;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王学实;中小IT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汪勤;论IT企业的公关活动对营销绩效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9 汪利群;关于IT企业创造顾客价值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陈雪辉;《案例》:RPS公司[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15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15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3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