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及其系统失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3:46
【摘要】:世界汽车工业格局正面临新一轮的调整,技术创新能力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乃至成败。实践发展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虽然扶植起了一批具有生产规模的汽车企业,但是却在培育技术创新上收效甚微。缺乏完善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并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制肘因素。 首先,本文深入分析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的演进脉络与特征,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政策体系和层次结构。通过分析18家样本汽车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的积累过程和发展趋势;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方向;研发重点的变动特征等,得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征,并探究产业创新活动与政策环境之间的联系,提出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政策因素包括:①汽车产业宏观政策目标的设定;②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③专利制度的设计。这三个主要政策因素的作用是:①战略目标设定与执行路径选择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长期绩效;②完整的政策体系是保证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和稳定的重要驱动力;③规则设计可以改变企业研发方向从而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格局。 其次,本文运用系统失灵理论,以创新政策系统的主要行为者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政策因素为内容,建构创新政策系统失灵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的系统失灵表现,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系统失灵的障碍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标设计故障和②目标执行故障导致创新政策系统的目标失灵;③规则设计和执行故障导致创新政策系统的制度失灵;④强网络故障和⑤弱网络故障导致创新政策系统的互动失灵。研究指出导致中国汽车创新政策系统失灵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政策运行中的利益矛盾、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和行业管理体制缺陷。 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外创新政策运行机制的经验与启示,论证了创新政策功能耦合的内涵和特征,并运用协同学基本理论系统分析了实现创新政策功能耦合的政策协同运行模式的涵义、特征和运行机理。基于前述理论意义上政策协同的可行性或动因,针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系统运行的障碍环节和制约因素,构建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协同运行机制的模型框架,并提出了满足政策协同条件的三个核心机制——协同决策机制、协同信息机制和协同评价机制。与此同时,本文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协同运行机制的模型框架展开,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措施,对于提高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系统的运行绩效,进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4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泰合舫;;中国汽车业需要大思维[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1期

2 ;“2011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在京举办[J];中国机电工业;2011年07期

3 郭辉;;江西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竞争力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4 ;直击“两会”:汽车产业面临深度调整[J];汽车零部件;2011年03期

5 郭琳;;汽车:转型升级是关键[J];中国投资;2011年09期

6 段喜茹;;日本后汽车时代的中国梦[J];中国汽车界;2011年10期

7 ;《汽车与安全》读者问卷调查[J];汽车与安全;2011年07期

8 ;《汽车与安全》读者问卷调查[J];汽车与安全;2011年08期

9 ;两部委修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J];汽车零部件;2009年09期

10 阮颜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昭朝;楼崇;;论循环经济理论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2 杨军;梁青;;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入世效应”[A];2003湖北汽车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蒋丽;;汽车产业对广州城市化影响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汽车产业新政策[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5 ;天津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6 ;汽车产业模块化与集成化比较研究[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7 李玉红;麻卫华;;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8 陶娅娜;;江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巍;;SMC在国内汽车工业应用前景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钟富举;;2009年四川汽车前景与困境的分析研究[A];四川省第九届(2009年)汽车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余力;做强汽车产业 抓好兴市之魂[N];长春日报;2005年

2 马红漫;汽车产业政策的“一年之痒”[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3 ;俄政府使出杀手锏 汽车产业能否走出泥潭?[N];国际商报;2005年

4 张发伍;我国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N];国际商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隐锋 实习记者 王倩;深圳汽车产业蹒跚前行[N];经济观察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赵巍巍;汽车产业急需人才“加油”[N];烟台日报;2005年

7 ;高油价考问汽车产业大跃进[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杨锋;举全市之力 做强做大汽车产业[N];中华建筑报;2000年

9 张书喜;安徽汽车产业由“大”做“强”[N];安徽经济报;2010年

10 记者 张书喜;汽车产业由“大”做“强”[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及其系统失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莲花;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宇;基于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多层次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军元;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桑P;欧洲联盟创新政策浅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洪德;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王虎;我国汽车产业商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

8 陈敏;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焦新宇;基于相对性的顾客价值测量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连芬;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中峰;美国汽车产业与技术创新扩散[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凡;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杨刘钧;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4 林珊珊;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5 张姣;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伟;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解学农;论入世后汽车关税降低对我国汽车产业投资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李旭升;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晓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新波;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31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31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9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