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涌现性的我国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6:24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体的国家,大部分传统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应用和发展,变革了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也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纵观国内外传统产业以往的发展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产业创新,才能使产业不断发展。因此,培育和增强传统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对于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认为在我国传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传统产业创新系统,加强系统内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积极效果,以实现我国传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形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漫长过程,即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生成过程,生成的途径就是有效发挥产业创新系统的涌现性。所以,在对涌现性的类型、来源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生成机理,可以为提高我国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提供科学的实现途径,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论文从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关系、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构成维度以及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生成过程三个方面依次展开研究。 首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创新能力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产业创新系统、涌现性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产业创新系统和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关系。 其次,论文在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构成方面的研究中,基于对系统涌现性来源的分析,提出了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双维度驱动模型,两个维度分别为主体能力和架构能力,并对主体能力和架构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然后,论文分别从产业创新过程的角度和架构能力识别、选择和整合的作用机理角度,构建了主体能力和架构能力的构成要素体系。 再次,论文在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生成方面的研究中,以主体能力、架构能力和产业创新系统涌现性的强弱为基准,对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四种生成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然后,结合我国传统产业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生成的途径,并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揭示了路径选择后的能力生成机理。进而揭示了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生成过程的两个本质特征,即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生成过程既是主体能力和架构能力相匹配的过程,又是整体能力跃迁和局部能力改进相并存的过程。并由此划分了能力生成的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关键能力和关键活动进行了探讨。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涌现性的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并通过综合评价和动态分级对河北省钢铁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论文从优化培育环境、加强创新合作、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3.1;F42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潮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赵明元;向刚;段云龙;;商业银行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机遇的耦合机制[J];财经科学;2011年10期

3 石奇;;产业创新全球化:问题、理论与区域整合[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4 庞瑞芝;李鹏;;中国工业创新:过程、效率与模式——基于2001—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5 乌东凯;对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江波;;论企业与产业创新对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8 姜红;陆晓芳;;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9 陆奇岸;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5期

10 许正中;;产业创新需要制度支撑[J];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管顺丰;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李庆东;产业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理论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方琳瑜;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机制与脆弱性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禹献云;基于CAS理论的高技术企业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陈凡兵;基于耗散结构的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1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31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9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