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开发环境中工作流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
【图文】:
占全所工作量的30%左右。TR组件主要由壳体、双工器、移相器、滤波器和盖板组成,如图6.5所示。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的配合和约束关系。整个TR组件的设计工作通过来自机械、电子、微波等不/纸绑吼翎毛益蕊二双工器之父莽一;照介如尹戳图6.5雷达T/R组件组成同学科的人员合作完成。十四所的设计部门和制造部门位于不同的厂区,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环境来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我们所进行的协同产品开发软件环境如下所示:(l)服务器端:
项目定义及工作流定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4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名词解释[J];IT经理世界;1998年20期
2 王巍巍,杨建军,韦文斌,曾波;支持过程集成的工作流管理系统[J];新技术新工艺;2001年02期
3 幸研,易红,汤文成;敏捷化可重组制造质量保证系统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01期
4 刘小华;;基于ERP的设备管理[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年02期
5 卢伟倬;王要武;姚兵;;不确定性工期的工作流连续性仿真模型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年03期
6 陈谡;康凯;;基于Lotus平台的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商场现代化;2010年33期
7 田芳;工作流在办公室自动化的利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8 陈志明;电信业务管理系统的工作流建模[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04期
9 梁亮,郭波,史宪铭;制造企业外贸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4年11期
10 宋才华;郑郁林;;基于公钥基础设施的公文流转系统[J];计算机安全;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秋妹;余阳;李长森;;基于Spin的工作流模型验证[A];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6年
2 张秀国;张英俊;吴春艳;;基于构件、面向工作流的通用电子政务平台[A];第一届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会议(WISA2004)论文集[C];2004年
3 赵慧杰;沈建京;;基于OWL的Web服务工作流管理研究[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高霞;陈映;;综述PDM系统工作流的二次开发[A];2010年MIS/S&A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论文集)[C];2010年
5 葛薇;汤卫平;宋宝燕;于戈;王国仁;;基于XML的工作流定义语言e_SWDL[A];第十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2年
6 闫继钢;武文忠;李汉文;蒙应杰;是W
本文编号:2632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3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