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14:35
【摘要】: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中国38个工业行业技术刨新和创新效率在1990—1999年期间的差异、差异的影响、变化及其形成原因。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助于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来客观评价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特点,制定合理的创新政策,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推动中国工业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进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来研究工业技术进步问题,丰富技术创新研究的相关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工业行业技术比较创新指数(IRCIE)”角度分析了中国38个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的差异。在本文中,技术刨新投入主要使用RD经费和RD人员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代表。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产出除以创新投入,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两种技术创新效率:第1类技术创新效率(新产品销售收入/RD经费)和第2类技术创新效率(新产品销售收入/RD人员)。为了直观地反映出38个行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差异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创新效率指标IRCIE。IRCIE是指某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与工业平均技术创新效率的比值,用以反映某个工业行业技术刨新效率超出或低于工业平均创新效率的程度,即IRCIE大于1或小于1分别代表该行业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高于或低于工业平均水平。与技术创新效率相对应,IRCIE也可以分为两种:第1类IRCIE和第2类IRCIE。 论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编纂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0),扣除数据缺失的其他矿采选业和武器弹药业,研究样本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等6个采掘行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29个制造行业,以及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等3个公用事业行业,共计38个工业行业。 通过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本文结论如下: (1)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使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对这种差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揭示程度也是不相同的。与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相比,工业行业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的差异程度更大;与RD人员指标相比,工业行业在RD经费方面的差异也要更大一些。例如,在1990—1999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集中了全部工业行业创新产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量的82.249%,全部工业RD人员总量的67.685%和RD经费总量的74.288%。就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差异变化而言,38个工业行业创新投入方面的差异在缩小,而创新产出方面的差异却在扩大。综合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指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明显高于采掘行业和公用事业行业。 (2)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IRCIE)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10年间早现出缩小的趋势。技术创新效率比较高的行业,包括烟草加工、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普通机械等15个制造行业;煤炭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等23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比较低。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第1、2类IRCIE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的行业基本上是两类IRCIE均小于1的那些行业,而两类IRCIE均大于1的行业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或有所下降。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工业行业间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 (3)总体而言,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的差异程度高于创新效率 (IRCI巳)方面的差异程度。中国38个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关系可以分为4种类 型:第一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都很高,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于及通信 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门个行业:第二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创 新效率都很低,包括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 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等7个制造业,以及全部6个采掘行业和3个公用事业,共计 16个工业行业;第三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包括饮料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等4个行业:而石油加 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7个行业则属于第四种类型; 技术创新水平较高,但技术创新效率却较低。 (4)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其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行业的技 术创新能力越强,那么,它在整个工业中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就越大。但是工业行业技术 创新效率的影响却非常有限。在全部38个工业行业中,技术创新效率对产值结构和就业结 构变化具有明显影响的行业仅占 23.68%(9/38),其余近 80%的工业行业,其创新效率与 工业结构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也就是说,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只不过在 “数量规模”上影响着工业结构变化,对工业结构“质量改善”的作用尚不明显。这说明, 中国工业结构正处于转换阶段,还没有进入“知识密集型”的工业化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4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伟;胡玮;夏绍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3期

2 黄鲁成;张红彩;;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协调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任重;纵向结构与企业创新激励[D];暨南大学;2011年

3 姚志毅;全球生产网络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检验[D];湖南大学;2011年

4 张建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晓梅;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伟;江西省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问题智能诊断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杨宇鹏;技术创新投入对武汉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3 胡加峰;造纸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郭良凯;基于DEA方法的广东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朱晓莉;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绩效差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严微巍;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张红彩;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杨志江;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蓬玮;行业技术创新绩效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孙立新;基于DEA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3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33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