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0-04-21 23:28
【摘要】: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理论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外生的技术进步,到内生的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化石能源和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例如渔业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都曾被广泛的讨论。然而,可再生能源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数量的可再生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本相对高昂;供给的不稳定性和季节性;环境友好;政府干预程度高等特点。鉴于可再生能源的各项特性,考察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为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崭新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分析,而且有助于掌握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可再生能源引入生产函数,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下,运用动态最优化理论,考察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以及能源效率改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研究能源替代对实现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路径、条件的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不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投入,水平创新,增加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的配置,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同样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本文的模型结论表明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是不一致的,即能源效率会随着各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结论不同与以往将能源纳入分析范畴的增长模型。 其次,运用协整理论研究了1978-2009年间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性劳动力投入、资本存量、科研投入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不可再生能源和实际GDP之间存在短期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可再生能源和实际GDP之间存在实际GDP到可再生能源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再次,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探讨生物质能源在经济增长和能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生物质能源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得出通过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调节,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的推论,补充了既有文献的不足。结合模型的推论以及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最后,能源密集型行业具有大规模、高投资的特点,新建项目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必将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被锁定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因此必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生产模式和节约型的生产工艺。本文通过厦门PX项目的案例研究,分析政府在能源项目中的政策偏好,公众利益集团对公共决策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在博弈模型框架下,分析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对能源密集型企业的环保支出和污染行为的影响,以及利益集团的谈判力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程度。并在理论模型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如何通过合法途径参与政府决策,促进替代能源的开发,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减少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24;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云樵;集约型经济增长与能源发展策略[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7年01期

2 杜祥琬;;利用“今日阳光”是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技潮;2009年04期

3 宋增基;李春红;;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及石油价格影响的计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5期

4 刘文星;;实现陕西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双赢的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7期

5 张伟;;加快能源发展 提高社会节能能力[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4期

6 何小敏;;能源发展成绩斐然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江西能源发展与节能降耗成就报告[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20期

7 张世民;;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三大战略措施[J];商业经济;2010年21期

8 侯建朝;谭忠富;;我国能源发展的国际对比及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J];中国电力;2008年04期

9 吴元亚;;从油气储运发展看“管道经济”的形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叶志;;经济增长中能源约束的协整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北陵;新能源发展将成国际竞争高点[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新疆职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于若冰;低碳模式中新疆能源发展的挑战与机遇[N];中国企业报;2008年

3 陈振飞 陈凯;今年上半年能源供需增幅较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怎样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N];解放日报;2009年

5 孙宗胜;能源发展应锁定清洁项目[N];中国矿业报;2005年

6 施涛 本报记者 宋莉;3G通信带动新能源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胜利;新能源发展:一场有待加强的“战争”[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8 张金海;俄称能源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N];中国石化报;2004年

9 周勇刚;BP高官忠告中国[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10 记者 吴文彪 见习记者 王平;在宁全国政协委员建言新能源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10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能源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2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磊;浅论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陈文锴;中印能源合作的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晋伟;俄罗斯与欧盟能源管道合作与争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志浩;中国—巴西能源合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静;西部地区能源可持续发展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久佳;美国能源支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贾艳萍;普京时代以来的俄罗斯能源外交[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5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35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4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