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18:53
【摘要】:国际分工理论经历了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演变,目前以任务贸易(Trade in Task)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分工为当今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形态提供了适当的解释。由于产业技术和组织的变化,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行业间、国家间的交叉渗透现象越发频繁,世界制造、共同生产的趋势日益明显,GVCs分工已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从GVCs中获得分工收益,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人均收入、技术水平提升速度相对缓慢,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中国制造业在“逐底竞争”中处于劣势,“挤出”风险显现。“低端锁定”与“挤出”风险的同时出现,使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显得格外紧迫。因此,基于GVCs分工研究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对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价值增值能力,扭转我国长期处于GVCs低附加值环节的困境,促进人均收入增加,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研究对于深化产业国际分工理论和产业升级理论亦具有重要理论拓展意义。本文在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进展的基础上,参考现有增加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改进GVCs分工地位的求解方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GVCs升级路径,应对日益凸显的“挤出”风险;探索了GVCs以外的其他升级路径,尝试解除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制造业的“俘获”、“锁定”;重点从GVCs和区域价值链(Reginal Value Chains,RVCs)的视角解释了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行为,优化新兴经济体制造业升级路径。首先,本文归纳GVCs升级路径内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影响因素。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通过多元面板回归分析寻找GVCs嵌入位置与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将14个制造业产业按GVCs主导环节归类。以40个经济体嵌入位置的时序变化,讨论升级方向对各国产业升级幅度的影响,分析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的相关因素。本文研究发现:14个制造业产业可以分为上游环节主导、下游环节主导和混合主导三类;以三类产业的主导环节作为产业升级方向能够提升产业升级幅度;高级生产要素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强于传统生产要素。本文根据14个产业的主导环节,尝试提出了不同于“二元驱动”的GVCs混合主导型产业,论证了三类制造业产业GVCs路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影响因素。其次,本文比较中国制造业在GVCs和RVCs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前景,探讨中国制造业在RVCs升级路径的可行性。长期以来中国都是GVCs的参与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对RVCs主导权提出了要求。若“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上可行,中国将从嵌入欧、美、日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转换为自我主导的RVCs。本文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利用RCA指数、RGVCA指数和价值链位置指数等指标,本文从价值链转换的条件以及转换后的影响这两个角度,探讨这一可行性问题。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互补性均强于竞争性,且中国占据了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具备主导区域价值链的条件。最后,本文根据中外各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选择经验,从GVCs和RVCs的角度解释升级路径选择行为,优化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升级路径竞争强度的匹配与否将左右升级成败。本文围绕这一匹配关系,提出GVCs重构视角下的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假说。基于WIOD数据和增加值贸易净值方法,以中国制造业在GVCs升级路径中的表现、GVCs路径与“一带一路”RVCs路径的升级前景比较以及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升级路径选择经验,检验假说内容并呈现与中国制造业14个细分产业匹配的升级路径。实证结论显示:欧美日等竞争力高的经济体更倾向于竞争强度高的GVCs路径,捷克、墨西哥和印尼等竞争力一般的经济体重心在RVCs路径;中国制造业主要选择GVCs升级路径,竞争强度超过自身竞争力,掣肘产业升级;如果中国纺织制鞋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分工地位较高的产业选择GVCs升级路径,其他细分产业选择“一带一路”RVCs升级路径将优化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不同于以往从技术创新、制度革新和战略管理角度讨论制造业升级的研究,本文从GVCs分工的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升级,并试图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的GVCs分析框架;本研究还发现了在GVCs中存在混合主导型产业,认为除了价值链两端,原先的“价值洼地”也存在高附加值环节与核心环节;从国际竞争力与竞争强度的匹配关系提出新兴经济体从参与GVCs到主导RVCs升级路径及路径选择原则。
【图文】:

逻辑联系


单一依靠 GVCs、对 GVCs 形成路径依赖有很大关系。本章提出了从嵌入 GVCs向主导 RVCs 转换的观点,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作为经验验证。本研究利用 RCA 指数、RGVCA指数和价值链位置指数等指标,从价值链转换的条件以及转换后的影响这两个角度,探讨价值链转换和 RVCs 升级路径的可行性问题。第 6 章根据全球价值链重构引起价值链内参与国家和各国承担分工任务的巨大变化与契机,基于 WIOD 数据和 TiVA、VAiT 方法,利用 HHI 指数、增加值贸易净值和产品复杂度指数,展现国际竞争力与升级路径竞争强度的匹配关系,解释各国升级路径选择行为。最后结合第 4 章和第 5 章归纳的两条路径,给出了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的升级路径选择建议:纺织制鞋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选择竞争激烈的 GVCs 升级路径,其他国际竞争力一般的产业选择竞争强度较低的“一带一路”RVCs 升级路径。第 7 章总结全文,提炼本文研究结论;并从 NVCs 升级路径、FDI 研究视角和非对称优势抵消途径提出改进思路和后续研究展望。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 1-1 所示: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中国制造业


1.3.2 技术路线图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制定以下技术路线图:从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出发,找到 GVCs 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的交叉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和升级路径。接着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呈现中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在沿着 GVCs 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过程中,“低端锁定”和“挤出风险”问题相继显现,深度嵌入 GVCs 的路径难以持续支撑中国制造业升级。基于理论和现状分析结论,实证分析采用 KPWW 方法和跨国面板回归,,讨论嵌入位置和分工地位的关系。本文识别出 GVCs 传统的高附加值环节已经被发达经济体占据而难以取代后,提出发现、创造全新价值主导环节的升级路径,试图帮助中国制造业在 GVCs 的“真空地带”建立竞争优势。为了避免路径依赖,本文还提出主导“一带一路”RVCs 的升级路径,主张抓住“一带一路”RVCs 竞争强度弱于 GVCs 的机遇,控制 RVCs 的高附加值环节,以期中国制造业改变发展空间后获得升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翔;郑岚;;制度质量如何影响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12期

2 苏庆义;高凌云;;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及其演进规律[J];统计研究;2015年12期

3 刘斌;王杰;魏倩;;对外直接投资与价值链参与:分工地位与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4 葛顺奇;罗伟;;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5年11期

5 覃大嘉;刘人怀;;解决转型升级的“技工荒”困境:外资代工企业在华劳动力升级创新战略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2期

6 王玉燕;林汉川;;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效果吗——基于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11期

7 翟士军;黄汉民;;人口红利、工资刚性与加工贸易增值强度[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11期

8 李江一;李涵;甘犁;;家庭资产-负债与幸福感:“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05期

9 张少军;;全球价值链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吗——来自中国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5年10期

10 程大中;;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基于跨国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研究;2015年09期



本文编号:2677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77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0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