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5:25
【摘要】:电力体制改革八年来,电力产业在发电环节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发电集团和以粤电集团等为代表的地方国有发电企业,以及以保利协鑫等为代表的外资发电企业并存的发电企业竞争格局。八年来,一方面整个发电行业在电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整体装备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发展成就,对社会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受煤电矛盾、电力体制改革不彻底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发电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和诸多困难及不确定因素。发电环节是整个电力产业的龙头,处于电力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发电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发电集团的健康发展,业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竞争力影响因素和路径以及如何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如何采取适宜的发展战略等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文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发电集团为研究对象,以电力产业链为研究视角,对发电产业特性、发电集团竞争力影响因素、路径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本文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是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同以往许多研究不同,本文从电力产业的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电力产业链的视角,以发电集团而非单个发电企业或某一独立下属发电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的视角更具全局性,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新颖性,因而研究的结论对于解释当前发电行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二是现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完善及新概念的提出。本文在产业链理论和电力产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电力产业链理论体系和模型。同时重点研究了电力产业链纵向关系和电力产业链对发电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和对策,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电力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协同和横向多元化协同的核心概念,为进一步分析发电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和机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工具。 三是构建了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及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首先构建了发电集团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电力体制改革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电集团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首次提出了在当前阶段,发电集团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协同度和横向产业结构优化度指标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这一新的理论观点。基于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了发电集团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路径模型和基于产业链的发电集团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的发展战略模型,提出了发电企业战略重点是提升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协同度和横向产业结构优化度的观点。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问题聚焦,即本文的第1章。首先从发电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引出问题:电力体制改革八年来,影响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和影响机理是什么?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还未最终完成,电力市场化程度还有限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如何定位?在发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发电企业如何作为?在化石资源日益稀缺、环境压力日益紧迫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接着通过对电力体制改革前后有关发电企业战略和竞争力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价,总结了目前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而,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力求形成的创新点做一个总体介绍。 第二部分是理论演绎,即本文第2章、第3章和第4章。第2章对论文研究将涉及到的战略管理理论、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链理论进行简要地理论梳理。第3章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电力产业演进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对中外电力发展的模式和现状进行了对比;其次对电能产品和电力产业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发电行业的现状和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第4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构建了电力产业链的理论体系,这一章既是前两章理论演绎的成果,也为分析和解决论文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搭建了理论平台。 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即本文的第5章。本章分析了影响各发电集团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并构建了影响发电集团竞争力的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模型和影响发电集团竞争力的因素及路径。最后分别对五大发电集团和国华电力、华润电力、粤电集团三个代表性发电集团的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评价。 第四部分是对策分析和案例,即本文的第6章和第7章。第6章在第5章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几个战略管理环节对发电集团的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发电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汇总、纵向横向对比和研究,并提出了当前及今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建议。通过各发电集团的战略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印证第5章研究的观点。第7章中本文以国电集团为案例,对其“十一五”五年来的转型发展之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作为这前两章研究的实例。 最后,结论与展望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同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图文】:

趋势图,供电煤耗,火电机组,发电行业


火电机组能效指标大为改观。 lllllllllllllllltttttlllll吃吃 吃 lllllllllllllllllllll图1一 12001一2010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趋势图(资料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报告)第四,加强自主创新,发电行业科技水平跃上新台阶2002年以来,发电行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并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行业整体装备及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如国产30、60万千瓦火电机组参数性能和可靠性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自主设计的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电站和空冷机组已得到广泛使用。改革八年来,发电企业在快速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力消费需求减缓,发电量增速大幅回落

世界主要国家,发电量,比重


年火电装机比重为78.“%,发电量比重为70.6%。澳大利亚煤炭资源丰富,煤电比重较高,煤电发电量占76%左右。法国的煤、油、气等资源都比较匾乏,因此法国积极发展核电,其核能占一次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高达84.1%。图3一1为世界主要国家2007年发电量构成④。未来几十年,对电力的需求将增长迅猛,电力工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未来二十年用电需求剧增,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主要的用电增长点。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总装机容量将突破80亿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7亿千瓦,届时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全球用电量也将达到40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左右。但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慢,电力设施建设充分,通过节能措施和设备效率的提高就可以满足部分电力需求的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宏明;张妍彦;罗建军;;发电企业集团投资并购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3期

2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刘劲松;;中国煤、电企业纵向关系理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5期

4 刘冰;;煤电企业纵向交易合约选择的理论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0期

5 武丹;;基于竞价上网的煤电纵向一体化及其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6 李延国;对我国电力行业放松管制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5年03期

7 张小军;石明明;;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势力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8 李心芹,李仕明,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9 国电动经中心发电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及指标体系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3年01期

10 宋永华;孙静;;美国电煤市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济英;燃煤发电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实证分析[D];河海大学;2005年

2 李振华;基于复杂性的企业协同竞争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刘严;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产业价格链优化模型及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4 王秀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刘贵富;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林忠礼;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报业集团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正明;我国风力发电产业链的培育与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8 张明文;中国煤电产业链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力;独立发电企业的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颖;独立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3 李伟;火力发电企业战略选择及竞价策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赵勇;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郝光辉;我国发电企业的竞争战略及其实施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项浩然;竞争环境下火力发电企业的经营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魏成伟;华电福建发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郭爱民;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685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85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3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