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8:25
【摘要】:如何评价食品安全水平,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高性能食品安全评价指标是食品安全状态评价工作的关键。监管部门至今一直沿用传统的不合格率评价方法,具有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的特点,但存在辨识性低的明显缺点。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开展了兼备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的高性能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围绕构建高性能的食品安全指数,本文系统分析和梳理国内外食品安全评价相关文献以及与食品安全指数构建相关的综合评价、数据挖掘、指数理论等相关理论及基础方法,为明确构建高性能的食品安全指数提供科学依据;从评价对象和监管对象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食品安全的涵义、食品中危害属性和类型、与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关系,为食品安全评价对象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和提出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原则、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构建出满足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要求的食品安全指数;基于食品安全指数,应用靶标识别的质心角原理和方法,研究和提出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利用食品安全实际检测数据,对本文构建的食品安全指数和靶标模型进行多种实现和多种性能的验证分析。同时,运用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食品安全指数分别应用于关键主体行为的监管识别和食品安全趋势预测预警等监管领域,并提出建设和发布权威食品安全指数的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既有的主观性综合评价方法,虽然较单一指标的不合格率评价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全面、详细的评价信息,但往往计算不简便、信息不可靠、评价不客观、辨识性弱。(2)遵循本文提出的“物质确定”、“数源确定”、“限量标准”和“信息全面”原则构建的食品安全指数,才能具备相应的“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3)不合格频次、不合格幅度是刻画食品安全状态的两个关键属性,考虑双属性的食品安全指数辨识性提高;(4)本文提出的“不合格度”评价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数”能够很好地同时利用正向和负向限量要求的检测数据,具有很高的数据适用性,满足监管部门对评价信息的要求。(5)食品安全指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用实证表明,本文构建的食品安全指数比传统的不合格率指标具有更强的影响因素识别能力,并具有预警显著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 (1)构建了“四性”兼备的高性能“食品安全指数”,具备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以确定性的食品中物质危害为评价对象、以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为根本依据,以两个无权重的评价指标“不合格率”(C)、“不合格度”(D)为基础,构建了食品安全指数该指数能够更为全面地提供对食品不合格的频率与幅度两方面评价信息,对不合格率或不合格度的变动也能够以(?)2倍数反应并具相对灵敏性和高辨识性,因而指数性能优于单一的不合格率评价指标;且该指数计算更简便,数据来源更可靠,不需赋予主观权重从而更客观,指数性能也优于既有常见的综合评价指标。 (2)提出了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依据靶标识别的质心角原理,建立了以“不合格率”横轴,以“不合格度”为纵轴,以食品安全指数代表标点到原点的OR射线长度,采用同心圆五分标度法划分食品安全风险等级,构建了二维五分标度的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相对于不合格率单向标度评价方法和传统的矩阵风险评价模型而言,该靶标模型具有更强和更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区分能力,更能支撑监管部门明确监管重点,提高监管决策效率。 (3)提出了食品安全关键主体行为识别方法。基于食品安全指数,结合逐步回归模型,提出了识别关键主体行为的食品安全指数回归方法。相对于不合格率回归方法,食品安全指数回归方法对关键主体行为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3;F426.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食品安全监控网络[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09期

2 ;六大顽疾危及我国百姓食品安全[J];江苏食品与发酵;2005年02期

3 尤猛,王庆贵;中国HACCP与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4年09期

4 ;广东省局:把确保食品安全放到头等重要位置[J];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17期

5 杜新增;解决突出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J];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22期

6 郭新光;强化监管 确保食品安全[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年12期

7 林名;“雀巢事件”背后的文化冲突[J];新西部;2005年07期

8 郑黎;宁波商品准入制与流通食品安全调查之二 安全覆盖城乡[J];w,

本文编号:2685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85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