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0:2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还没有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和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凸现。10年来,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国上下作出艰巨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各种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等。 然而,我国在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上仍然存在着种种误区。统一的政策、立法并赋予必要的经济、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中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决定了推进循环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点上突破,“由点带面、循序前进、重点突破”。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选择发畏基础好的若干区域来进行。只有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才有可能为“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提供全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物质的支撑。文章提出选择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s)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点是最适当的。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最为重要和理想的载体,但其发展的模式没有彻底打破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要使之成为推进循环经济的载体,为全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示范,就必须首先使之演化为国际上通常形态的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 EIPs),实现工业园区向国际上通常形态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演化,是我国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轨迹,揭示传统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的缺失。我国第一代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功能是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以拓展出口为主;第二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功能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业园区把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推向了前所未有高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过度依赖土地经营、不计环境成本、园区企业间没有形成共生体系、工业园区过多过滥,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缺失。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4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宝平,孙晓菲,白向玉,魏颖;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内外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胡粉宁,庞桂珍,董亚娟,王勇茗;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初探[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8期

3 陈元添;;福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探索[J];发展研究;2007年07期

4 徐承红;张克俊;;推动四川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研究[J];财经科学;2009年01期

5 周强;高妍;;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7年08期

6 王金南;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J];中国发展;2002年02期

7 钟善锦,曾广庆,冯波;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广西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2期

8 唐原;周平;刘佳;;衡南县云集生态工业园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0期

9 邓金锋;廉雪峰;;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尹建华;王兆华;;生态工业园:我国在产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易明;;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筑[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秦荪涛;;生态工业园区系统演化机制与对策[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同森;;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军;周燕;刘赞;许嘉钰;岳思羽;;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吴未;周海;黄贤金;林炳耀;;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化的初步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会泉;关雪;包炜军;柳海涛;张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低碳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刘艳华;;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8 李伟;苏向前;李连强;;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绿色鹤煤[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陈瑞宝;侯风英;;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研究与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刘晖;;钢铁工业运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利江;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N];张掖日报;2010年

2 李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N];开封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建宏;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N];张掖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水华 通讯员 王明飞;环境样板城怎么建?[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樊国平;企业创新循环发展之我见[N];临汾日报;2010年

6 记者 刘衍华;全国首个行业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验收[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新雄;找准突破口再奏绿色强音[N];广西日报;2010年

8 陕讯;陕西加快能源资源深度转化[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9 史卫城 江高梦;余干建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N];上饶日报;2010年

10 王俞;陕西金属镁企业加快能源深度转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丽;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3 于励民;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姚星;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5 王仲t@;黑龙江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吴松毅;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敬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敖明山;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3 安丽;大连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思路探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王雪松;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运作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王向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赵恩超;天津市生态小城镇建设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姜楠;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罗冬梅;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产业类型选择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9 邓金锋;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10 宋鸿鹰;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5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95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d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