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01:02
【摘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建筑节能列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能否实现建筑的节约用能,关系到我国能源战略的成败,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国政府对能源的管理一直偏重于工业领域的节能,对建筑节能重视不够,以至于建筑节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成为我国节能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 本文以资源管理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微观经济理论等为基础,在分析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筑节能相关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通过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筑节能市场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剖析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二是构建了市场机制下建筑节能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市场机制下建筑能效水平的确定机理,以及强制性政策、激励性政策和技术进步等节能措施的作用机理。三是将上述理论研究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节能的总体思路及实施策略,并对策略的具体落实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滞后,根本原因在于建筑节能领域市场机制不健全,具体包括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引起的市场失灵,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动力乏失等。政府更多地用行政手段去推动建筑节能,而没有采取措施对上述问题及时进行化解,又进一步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近期(3-5年)应将普及节能50%标准作为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激发建筑节能市场需求上,通过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建立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等措施,培育和完善建筑节能市场;远期(2020年)应以普及节能65%标准为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强建筑节能的能力上,通过完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建筑节能技术保障体系,开发适宜于节能的建筑部品体系,扶持组建以节能建筑为最终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有利于建筑节能的社会化协作体系等措施来推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构建了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述了完善建筑节能市场机制,补偿建筑节能市场外部经济,提升建筑节能产业化水平三种节能途径之间的关系,使建筑节能理论更具系统性。二是从近期和远期两个角度提出建筑节能的目标和实施策略,将钢结构建筑作为建筑节能产业升级和发展的载体,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与住宅产业化进程相衔接,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图文】:

住宅体系,外保温墙体,温度分层,解析图


[65]。图8-5 北京地区薄壁钢骨住宅体系外保温墙体温度分层解析图国外建筑节能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钢结构比较普遍的欧盟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普遍降低到 8.75 公斤标准煤/平方米的水平,相当于我国 65%的节能标准。此外,由于钢结构自重轻,耗材少,,特别是能耗水平相对较高的水泥用量比传统住宅大幅减少,其在建造环节(包括建材生产环节)的能耗也大幅下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426.92;F20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劲;孙平;;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演进规律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周逸;胡庆刚;;浅析目前国内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J];山西建筑;2010年32期

3 杨宇林;;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节能减排政策研究——建筑领域[J];辽宁建材;2011年08期

4 孙萍;宋琳琳;;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智慧;;影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设计因素和市场因素[J];市场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永清;珠海市节能市场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章丽玲;低碳建筑市场良性供需互动体系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0年

3 李倩林;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许彬雁;我国新建住宅节能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周奇琛;建筑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曹晓丽;我国北方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宫晓玲;我国建筑节能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源华;智能透明混凝土制品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8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98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c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