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模式的农村工业化萌芽与成长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22:10
【摘要】: 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贫困不是一种命运,成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而发生在中国最近30年时间内的工业化过程是欧洲两个世纪以来工业化过程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对中国快速工业化过程的理解依然是表面化和模式化的。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一个农村产业集群的深入剖析,结合浙江省改革开放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工业化发展历史,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产业集群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萌芽和成长过程中的4个关键性问题:(1)在工业化萌芽阶段,产业集群是如何帮助企业家克服工业化资本壁垒的?(2)产业集群为企业家提供了一条什么样的成长通道?(3)在工业化早期阶段,蕴藏在民间的稀缺的企业家才能是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被动员和培育起来的?(4)已经发生的浙江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集群质量升级是如何实现的? 对上述4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1)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工业化资本壁垒。具体而言,资本市场不发达和工业化资本壁垒的存在诱致了企业家进行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面临资本约束的企业家通过选择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制,将进入门槛很高的生产技术分解成了进入门槛很低的生产技术,使得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的潜在企业家能够根据自身可得资本选择进入不同的生产技术类型,从而融入工业化进程之中。 (2)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制不仅为资本缺乏的企业家提供了融入工业化的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通道。本文检验了Baumol假说,该假说指出不同技术类型的资本回报率与其进入门槛正相关;本文的调研数据证实了Baumol假说在农村产业集群中的成立,这表明在一个产业集群内,高资本回报率能够激励企业家不断将利润转换成资本,实现从低进入门槛的生产技术类型跨越到高进入门槛的生产技术类型。 (3)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制能够充分动员和培育蕴藏在民间的稀缺的企业家才能。具体而言,产业集群通过分工将一种企业家才能要求较高的一体化生产组织形式,分解成了企业家才能要求较低的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机制,发展中国家稀缺的企业家才能被充分动员起来,并且在一个动态过程中,企业家才能得到了培育。 (4)在产业集群中,危机所引发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是促使产业集群实现质量升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浙江省众多产业集群质量升级过程的考察,本文发现危机与产业集群质量升级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解释危机是如何激发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家、地方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的联合行动,并使产业集群从低质量均衡跳跃到高质量均衡,本文进而利用浙江省100多个产业集群的历史资料和县级面板数据证实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总体而言,本文将理论与实证较好地结合到一起,从产业集群的视角,解释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农村工业化过程的萌芽和成长机制。本文在如下方面可能对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产生贡献:首先,本文将资本市场发展、工业化资本壁垒和产业集群联系了起来,这一联系在已有文献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本文利用产业集群微观调研数据,验证了Baumol假说;最后,本文将危机引入产业集群质量升级的分析框架中,将Sonobe Otsuka的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理论上较有新意。
【图文】:
畚幕饽诓,
本文编号:2703717
【图文】:
畚幕饽诓,
本文编号:2703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0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