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18:21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一国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基石。建国至今,我国制造业增长迅猛,国际地位明显攀升,吸引外资成就显著,已经确立了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是制造业在高速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隐忧,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如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寻找着符合国情的中国式发展道路。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阶段,跨入信息化社会,而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我国提出了“两化融合”这一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者同时推进,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着力于研究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问题。本文研究认为,首先,两化融合的重点在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的门类众多,部门之间分工比较细,产品门类比较全,制造业产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两化融合的发展需要装备来实现,而生产这些的设备大多数来源于制造业,特别是机器体系、控制设备、生产线等。不管是简单的电子配件还是复杂的机器设备,两化融合都需要在这些具体的平台上实现。制造业提供的这些高效率的设备左右着两化融合的发展。其次,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两化融合的一大难点。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大、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急需利用两化融合的举措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意味着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优的产出,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而使得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而赶超发达国家,这也就是两化融合的务必要实现的目标。 本文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融合的概念入手,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两化融合的内涵。并且在梳理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两化融合的内涵,提出两化融合视角下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两个途径:一是基于成本优势的利用信息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二是基于差异化优势的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最后提出了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与对策措施的建议。 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强调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制造业成本优势,也要考虑另一个方面——差异化优势。结合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发展后增加了制造业产品的种类和功能,内生出制造业的差异化优势,而与制造业发展最为紧密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由此,本文提出在两化融合下制造业应当通过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差异化优势,进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效云;;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研究——基于2006-2009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2 黄莉芳;洪琳琳;郭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黎美玲;;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彭可茂;席利卿;;近20年我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测定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5 黄莉芳;黄良文;洪琳琳;;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6 杨俊德;;祁县质监局推行“两化一制”成效显著[J];大众标准化;2001年11期

7 胡善磊;齐铸;;家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6期

8 尚晶;;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7期

9 管延德;戴蓬军;;基于DEA的农业上市公司效率研究[J];财会月刊;2011年24期

10 嘉蓉梅;张华;;能源强度变动与技术效率的结构演变——基于四川的统计数据[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振华;;“两化”融合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强;聂锐;;公司发展战略、治理结构与技术效率——基于能源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南;林齐宁;;“两化”背景下电信业的服务创新[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凤;;两化融合背景下传统产业发展研究[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曹志伟;;技术效率理论及其测算[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2010年

7 史君卿;吴敬学;窦以文;;技术效率分析中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8 张利苹;;成本核算与两化融合[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动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史君卿;吴敬学;窦以文;;基于技术效率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10 韩越;;关于沈阳老工业基地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考[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丁莉娅 通讯员 尹立祥;安徽财政抓“两基”促“两化”[N];中国财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范玉蕾;我市“两化”融合脚步加快[N];石家庄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瑞;昆明吹响“两化融合”号角[N];昆明日报;2010年

4 天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各省区签约 部省合作为“两化”融合提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洪黎明;“两化融合”是转方式的关键举措[N];人民邮电;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华甲;杨学山:两化融合工作逐步走向成熟规范[N];中国工业报;2010年

7 金小鹿;杨学山肯定今年两化融合进展显著[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奕;两化融合在探索中前行[N];计算机世界;2010年

9 记者 洪黎明;把两化融合编入“十二五”规划[N];人民邮电;2010年

10 记者 苏兰生;我市8家企业列为全省“两化融合”重点[N];保定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李然;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贵荣;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亢霞;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国光;上市公司违约率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于向光;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魏世红;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怀东;大陆与香港地区商业银行效率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孙志张;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基于SFA方法的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燕;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4 叶长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李祥伟;中国北方蔬菜园区的技术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丽娟;我国乳品企业技术效率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7 岳家辉;中国上市银行效率和股票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珍;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效率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9 肖华龙;平果铝厂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边瑞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4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14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