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11:08
【摘要】:农业国家的工业化是一个带世界性的问题。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都得力于进行了“产业革命”和实现了“工业化”。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农业与工业互为协调发展的工业化,即在重视工业发展的同时不忽视农业的发展,将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这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业化;另一种是在工业与农业中着重强调工业的发展,将农业放在工业的从属地位,通过过度抽取农业资源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要素,从长远来看这是低效率高成本的工业化。国外走过工业化历程的国家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一般都采取了农业保护和支持工业的战略,当工业化趋于成熟阶段,则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进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然而,相比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由于受到其弱质性以及工业化初期为工业化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影响,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工农关系呈现极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矛盾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也日益扩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完成、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的过程中的严重障碍。由于至今也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可直接为中国提供借鉴与参考,所以中国必须立足自身国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与途径。2004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标志着中国己正式、全面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此后,从2004年至2014年中央连续11年的1号文件中都着重强调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并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建立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问题研究,不但能够为中国工业反哺农业提供政策思路和决策指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参考,而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对中国工业反哺农业问题进行的研究,在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反哺农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历程,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面板数据VEC模型、回归分析、统计描述等方法予以验证,论证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及其成效,实证检验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工农关系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显性特征,深刻剖析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进一步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十章。第一章:绪论。阐明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归纳、梳理及评述,简要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从工农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剩余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视角进行基础理论的阐述。第三章:中国农业支持工业的历程及发展评价。回顾了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历程,分别从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大阶段进行论述,并就农业对工业的巨大贡献予以总结。第四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从农业的特性、问题、趋势以及工农业间的相互关系对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与成效。从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第六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中国工业反哺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财税体制不完善,反哺手段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法律保障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并详细分析其原因之所在,主要是受到了体制、发展水平、能力、反哺主体、农村金融组织、农业相关法律等方面的制约。第七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分别从政策、制度、科技、产业、就业等方面阐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第八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证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量化分析,呈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相引领的不同阶段的趋势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量化模型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和途径,以及农业增长因素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第九章:国际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及其启示。分别对发达国家与地区(美国、欧盟、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印度、巴西)的工业反哺农业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启示。第十章:促进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制度、经济、法律等维度针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 1、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工农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际,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从农业、农村、农民角度全面分析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命题,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研究,突破了狭义的支持、保护农业的理论。 2、深入分析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主要是政策反哺,包括加大财政政策向“三农”倾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反哺,包括社保体系、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农民工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科技反哺,包括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科技条件,大力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队伍等;产业反哺,包括构建产业反哺的机制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就业反哺,包括增扩农民就业渠道,引导多元化就业,加强农民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3、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对策。主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工业实力,增强反哺农业能力;实施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容纳能力;建立和完善反哺农业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建立稳定有效的财政反哺农业机制;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反哺农业等。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1)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中后期阶段,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工农产业间的发展,政府应该如何介入,如何清晰市场与政府的不同主体的角色分工?(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与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新情况,与过去的工业反哺农业相比,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如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3)工业反哺农业不单单是经济,更多地涉及到政治因素,政府体制和政策设计,这些都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更全面地分析?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4;F323
【图文】:

财政支农资金


观地看到2003年之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每年都有所增长,但是速度十分缓慢。年^u始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开始增加,2006年之后国家财政支农的明显增大。1950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是1.99亿元,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为113亿元,1950年到2003年这50多年间财政支农金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2.7%。年国家在农业上投入的财政资金为1693.79亿元,到2012年支农资金就增11973.88亿元,年均增长率是27.7%。从支农财政的总额上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前,国家在财政支农上增长较为缓慢。二十世纪90年期到二H世纪初,国家财政支农的资金增长开始加速,到2006年之后,财政资金快速增长。国家在农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业的支持态度,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重点依然是工业发展,对农业的重度不够。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2006年之后,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工业农业”,在财政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

财政决算,支农支出,比重,财政支农


图S.2支农支出额与国家财政决算本级支出的比重表5.2和图5.2反映的都是支农支出额与国家财政决算本级支出的比重,但是在表5.2中,我国财政支农的总额是不断增长的,而在图5.2中,财政支农总额占国家财政决算本级支出的比重却呈现出很大的波动。从1950年到1961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比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到1961年达到最高时为8.71%;随后财政支农占比就连年下降,到1971年比例达到最低时为2.68%;财政支农占比波动明显,较高点为1979年的7.02%和1996年的6.43%; 2006年之后,国家层面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财政支农占比也相应连年提高,2012年时财政支农占比达到9.51%的历史高点。从图5.2中不难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对农业的发展都不重视。在2006年之前,财政支农占比一直波动很大,在二十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80年代前期,90年代后期这三个时间段,我国的财政支农占比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这

本文编号:2720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20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