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02:25
【摘要】:去工业化属于工业化、后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发展脉络中的一环。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后工业化、去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而今又提出再工业化。在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省份和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开始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而有的省份和地区还处于工业化阶段,需要加速工业化发展。但不可否认,随着新国际劳动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中国对外直接生产性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本文认为,对外直接生产性投资出现增长,恰恰是去工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遵循这样一个分析思路,结合中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国去工业化的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得出了一些较为明确的结论。在分析过程中,本文立足于中国发展现状,先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是否在总量或结构方面也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二是如果我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是主动、积极的,还是被动、消极的?三是如果中国出现了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去工业化原因、特征与影响包括哪些方面?四是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去工业化现象对中国去工业化存在哪些值得借鉴之处?五是中国如何应对去工业化,警惕早熟去工业化和预防产业空心化?当前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缺乏,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警惕出现早熟去工业化,预防产业空心化,发展新型工业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法,本文对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进行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并提出了应对去工业化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采用最近五年的经济数据,对中国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确认了中国存在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丰富了去工业化研究的内容,从研究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通过对中国各省份和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虽然总量上还没有出现去工业化现象,但已经存在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在区域性去工业化中,又存在不同类型的去工业化,本文对不同类型去工业化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应对区域性去工业化,警惕早熟去工业化,预防产业空心化等,这些内容都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丰富了去工业化的相关研究。(2)立足全球经济竞争和我国实际情况,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去工业化的特征与影响,从研究角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去工业化的特征和影响,发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四个特征,这也即是我国去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去工业化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东部地区去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正确认识去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和负面影响。(3)通过分析不同部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以及制造业产出占比影响因素与制造业就业占比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了中国去工业化原因,扩展了对去工业化形成原因的认识,这也是本文研究内容上的一种创新。本文构建了相关的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的形成原因,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促进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分析时,本文采用了文献梳理与理论建构→实证与计量分析→比较借鉴→政策建议这样一个研究思路。依据这个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框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本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关于去工业化的研究现状和评价、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去工业化的理论分析。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去工业化内涵存在较多争议,本章在借鉴国内外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去工业化进行界定,区分了去工业化与产业转移;随后,本章分析了去工业化的影响和去工业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是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本章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建立了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度量指标;二是分析了各省份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三是分析了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以制造业就业人数和占全国总就业的份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造业出口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作为度量总量去工业化的指标;以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度量区域性去工业化的指标。在区域性去工业化中,存在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和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作为积极去工业化和消极去工业化的度量指标。通过分析发现,中国还没有出现总量去工业化现象,但部分省份和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在区域性去工业化中,发现北京、天津、上海、福建等省份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占比大于15%,且全要素能源效率在0.8以上,认定这些省份和地区发生了积极去工业化现象。河北、山西、甘肃、青海等省份和地区高技术产业占比低于15%,全要素能源效率不到0.8,认定这些省份和地区发生了消极去工业化现象。第四章是中国去工业化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分析了不同部门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二是分析了制造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溢出效应;三是分析了制造业产出占比的影响因素;四是分析了制造就业占比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不同部门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发现了制造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如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变化大,制造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远大于服务业、农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验证了这个结果。通过制造业增长率对非制造业就业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制造业增长率与农业就业增长率的回归分析、服务业增长率与农业就业增长率的回归分析,证实了制造业部门对非制造业部门存在溢出效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了人均实际收入、社会固定资本形成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我国制造业产出的重要因素;人均实际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就业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五章是中国去工业化特征与影响分析。在分析中国去工业化的特征时,主要基于中国对外直接生产性投资变化角度来进行阐述。本文认为区域性去工业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去工业化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结构性去工业化加速了对外生产性投资;三是区域性去工业化有助于中、西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而消极去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为:一是消极去工业化将导致社会生产效率大幅下降;二是消极去工业化将导致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三是消极去工业化将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第六章是去工业化的国际借鉴。本章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过程,以巴西和马来西亚为例,分析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早熟去工业化现象,讨论了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现象对中国去工业化的借鉴之处。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本章首先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然后在前面各章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如何应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警惕早熟去工业化的新思路,提出了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424
【图文】:

制造业,劳动力,制造业就业,部门


去工业化有积极去工业化和消极去工业化之分。Bazen 和 Thirlwall(199为,积极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就业份额下降是由于快速增长的劳动生产率起的;在积极去工业化下,经济持续增长,制造业流出的劳动力能够被非制部门吸纳。图 6.4 中从 A 到 B 可认为是积极去工业化。反之,消极去工业化于对制造业产品需求的缓慢增长或下降,从制造业流出的劳动力并没有被非业部门吸纳,而是出现失业。图 6.4 中从 A 到 C 可代表消极的去工业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斌斌;;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2期

2 王展祥;;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J];当代财经;2015年11期

3 王丽丽;赵勇;;理解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内涵、成效及动因[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06期

4 张翠菊;张宗益;;中国省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5年10期

5 郑万吉;叶阿忠;;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学家;2015年10期

6 何自力;;去工业化、去周期化与经济停滞常态化——一个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7 黄亮雄;王贤彬;刘淑琳;韩永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互动——横向省际竞争和纵向地方跟进[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8期

8 唐根年;许紫岳;张杰;;产业转移、空间效率改进与中国异质性大国区间“雁阵模式”[J];经济学家;2015年07期

9 高远东;张卫国;阳琴;;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5年06期

10 徐春华;吴易风;;国际产业转移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经济学动态;201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屈宏斌;;避免过早“去工业化”[N];经济观察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登榜;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承接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宋哲;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D];武汉大学;2013年

3 杨成林;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4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44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