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15:14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国际事务历来高度重视,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基于这一背景,对碳生产率的研究成为当前低碳经济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碳生产率概念的提出时间较晚,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测算方法。为了使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传承性,本文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下对碳生产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充分考虑到工业部门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了中国工业部门。 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第2章对生产率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从不同发展阶段稀缺性对象会不断改变的角度,对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资源生产率和碳生产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工业部门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引出了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4章将碳生产率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推导出资源配置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资本和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等投入要素的配置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此来考察资源配置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工业部门的规模经济性进行了测度,并对规模经济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层次挖掘了规模经济效应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第6章首先对技术进步的内涵及技术进步的分类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与碳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此来判断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第7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论表明:(1)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框架下,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所测度的碳生产率指数值相比传统意义下的单要素的碳生产率指数值要低,这意味着单要素的碳生产率指数确实高估了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投入要素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碳生产率指数更能真实反映中国工业部门的碳生产率的增长情况。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国工业部门各两位数行业的碳生产率指数同时呈现出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2)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要素配置比例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碳生产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煤炭资源配置比例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碳生产率的变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中国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要素向碳生产率相对较高行业的再配置是形成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指数收敛和绝对 β收敛的重要原因;降低煤炭资源消费比例是提高中国工业部门各两位数行业碳生产率的一条重要途径。(3)中国工业部门整体上表现出规模不经济性,行政垄断造成的外部规模不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碳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而行业内规模效益的提高所反映的内部规模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碳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4)中国工业部门整体上存在技术进步,且技术进步是非体现的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优化部门产权结构,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提高装备制造水平等提高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的相应政策建议。 本文继承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工业部门的特点,充分汲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探讨:(1)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将碳生产率看做要素生产率的一种(即将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投入要素),以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2)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进行了测度,与传统的单要素的碳生产率相比,本文的测度结果更能真实反映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的增长情况;(3)在碳生产率测度过程中,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更能突出碳生产率的特点;(4)分别从资源配置、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5)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提高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的相应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4;F20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如;规模经济:理论辨析和现实思考[J];经济问题;2001年01期

2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3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4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5 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6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7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8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9 邱寿丰;诸大建;;我国生态效率指标设计及其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10 易行健;李良生;;市场是否可以换来技术进步?——来自广东省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施蔚;江苏木材加工产业的规模经济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傅永东;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罗四维;基于DEA模型的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45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45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