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0:48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象征,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席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下,制造业跨国境、跨地区流动日益活跃。以产业链为依托,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已成为其扩张的基本途径。基于制造业的核心支撑功能,世界各国或地区均将创建良好的制造业投资环境,作为其吸引制造业投资、提升产业分工地位的重要战略。从理论研究上看,虽然有不少人研究过投资环境问题,也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知识累积,但具体到一个省域范围的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问题,则鲜有涉及。尤其在我国土地、劳动力等传统成本优势逐步下降,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制造业发展的新要求,探索构建用于衡量一个省域范围内制造业投资环境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这对于优化区域制造业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拟以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梳理有关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制造业投资方和引资方行为特点,并结合湖南实际,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构建出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的具体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 (1)通过梳理和归纳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关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的核心思想,理清了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的理论脉络,提出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需立足科学发展观要求、注重要素成本、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际运作的方向。 (2)研究了制造业投资方与引资方行为,总结了国内外制造业投资商对湖南的投资现状,并着重对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对美国、日本、欧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制造业投资商投资动机、投资行业、投资方式及影响因素的逐项剖析,提出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重点要着眼于投资方需求,构筑整体优势,培育高级要素,保持动态调整。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以及我国东中西部引资策略的归纳,提出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需强调基础设施、政策优惠、产业配套等核心要素。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内外制造业投资商来湖南投资的发展历程、总体规模、投资行业、投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劣势的定性分析,指出其主要优势存在于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基础等方面,而劣势主要体现在思想理念、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产服务、政府服务、生态环境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 (3)构建了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针对目前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方式,通过对长株潭地区多个工业园区重点制造企业的调研,构建了包括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两个方面的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实现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针对定性指标值都是语言值,提出了基于语言值的评价方法;而语言值又可以转化为模糊数,定量指标可视为模糊数特例,因此又提出了基于模糊数的评价方法;并为进一步解决对具体投资区域选择的问题,还提出了基于直觉模糊集的制造业投资环境选择方法和基于模糊数的制造业投资环境分类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有关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的问题,并为其优化提供了参考。 (4)根据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的理论基础和投资方与引资方行为特点,通过对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定性分析以及有关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思路、重点、实施策略和保障体系。强调湖南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要着力实施比较优势、产业集群、要素提升、增长极拉动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等五大战略。 (5)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株洲市制造业投资环境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了株洲制造业投资的总体规模、投资来源、投资方式以及行业分布,提出了株洲吸引制造业投资的基本策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株洲制造业投资环境具有的主要优势与劣势,提出了株洲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的措施建议,论证了本文提出的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优化思路、重点和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427
【图文】:

实际利用外资,湖南,利用外商投资,单位


越来越成为国际制造业投资的重要区域,投资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2007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84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比重的2.2%,如图4一1所示。具体到制造业投资,根据湖南商务部门统计,2001一2007年期间,湖南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59.26亿多美元,引进项目1931个,分别占同期外商投资比重的46.7%和46%。截止2006年末,湖南共有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1492家,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50.6%,如表4一2所示。从引进内资看

工业增加值,单位,湖南,制造业


55543888,,;n月 ...图4一 22005、2006年中部6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较(单位:亿元)资料来源:根据湖南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表4一 122000一2006年湖南制造业历年部分经济指标(单位:个、%、亿、万人)年年份 份企业单位数数利润总额额利润占工业业税金总额额从业人员员利 利 利 利利润比重 重 重 (万人)))222000年 年 40733327.055578.555150.7222131.2333222001年 年 40755543.355584.333161.8444121.7888222002年 年 45711157.888883.999174.1555120.0666 222003年 年 50166688.155579.222203.4555127.0888 222004年 年 627222133.822286.555272.5666132.0222 222005年 年 667555157.033382.999329.9444137.2444 222006年 年 749777228.033383.666378.7444142.4888资料来源:根据《湖南工业统计年鉴》(2006)整理。表4一 132006年湖南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主要制造业(单位:亿元)行行业

电子通信,制造业发展,通信体系,信息流通


展大格局中统筹规划全省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骨架,航道、管道为脉络,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对接珠三角,连通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如图7一1所示。以满足制造业人流、物流为目标,针对湖南制造企业原料、产品流向,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推进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和洛湛铁路湖南段建设,推进娄邵、湘桂等复线改造和浙赣、枝柳线电气化及扩能改造,建成全省现代化的铁路枢纽和客运运输中心,全面提升湖南铁路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以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为导向,积极加快与广东高速的互联对接,完善省内配套高速公路建设,以常吉、邵怀、衡邵、常岳、吉茶、二广等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既打通出省通道,又确保内部循环,为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省内资源流通提供网络化的高速公路运输体系。以对接长三角以目标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继平;赵洪祥;符安平;;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空间差异的动态分析[J];系统工程;2012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叶枝;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生工作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胡东明;上海市闵行区投资环境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5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45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b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