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化作为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性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各个国家(地区)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重要动力,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工业化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是中国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可追随到清末的“洋务运动”,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工业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不相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①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之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很长的时期采取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支撑,社会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环境,创新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相区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八再次论述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这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理论和历史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的演变历程,分析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到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畸形工业化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后从消费需求引导的工业化转型到提出并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开创过程,在继承与创新、扬弃与超越中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第一章“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文献综述”,主要是围绕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就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国外学者从新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就工业化的道路选择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研究焦点集中于党的领导人关于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经济学方法阐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分析与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对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则从以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形成不同的理论。 第二章“工业化道路的国际比较”,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比较分析从中归纳出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主要有:(1)无论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曲折,产业结构中轻、重工业之间都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2)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基础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力量;(3)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各企业对平均利润率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协调、完善了社会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 第三章“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变迁(1949—1978)”,主要分析了1949—1978年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与特征,并从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客观地评价了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化的成就,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1978-)”,主要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看: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7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92—2002年);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总结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阐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点。 第五章“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及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应该着重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包括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等等。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执前;试论张謇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J];船山学刊;2001年03期
2 李连根;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吴敬琏;;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对一些质疑的回答[J];理论参考;2006年04期
4 阎安;;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的认识过程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7年05期
5 王云龙;;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6 吴根生;;论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考和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常红利;;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三个伟大探讨[J];世纪桥;2010年11期
8 季荣臣;论三十年代知识界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之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王鲁宁 ,李志衡 ,崔革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探索和发展[J];理论学刊;1995年02期
10 刘冰清;论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学通;;近代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争议[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2 李慧;;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贡献[A];毛泽东邓小平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史学会与中共永定县委、永定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术讨论会重要讲话与论文选集[C];1993年
3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殊;;美、日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道路[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钟瑛;;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及贡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克勤 乔国栋 实习记者 黄厚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卫青;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大志;对建国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考察[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746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4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