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石油是我们最主要的能源,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已成为国际经济企业体最瞩目的话题。故国际间莫不对国际油价变动起伏,投以高度的关切、重视,并采取预防策略,以期降低各项成本。国际原油价格因其本身油品交易条件而有不同的价格,通常指API、含硫量与产地区域相近之三大指标油价之一或多个组合,再加上一个溢价所订定。然而现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盛行,现货价格几乎与最近一期之原油期货价格完全一致。此现象显示号称交易最透明化的期货市场,对国际原油价格也有相当大之主导性。由于期货市场的交易者,除风险规避者外,亦包括有相当高比例之金融投机业者,这些投机者的种种套利行为,往往也左右了国际原油价格。 国际间为掌握国际原油价格之动态,无不积极预测国际原油价格。然而,基本上国际原油价格,截至目前仍属不可预测之范畴;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结果,截至目前为止,仍一直受到现实严苛的挑战。究其原因是,目前国际原油市场之交易模式,乃以油价公式为基准;而主导油价公式之指标油价,则深受投机者之操纵,由于投机者之身分复杂,其行为模式又有颇多差异,投机者对于原油市场之实质供需状况,又相当陌生,因此这些人买卖国际原油期货时,通常偏重技术面或消息面分析,而忽视国际原油基本面状况。这样的买卖模式,使得国际原油价格,往往偏离原油实质供需应有之均衡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基本面之供需现象所主导,更受上述财经人士之技术面分析与消息面分析所影响。因此,各国政府、企业单位除积极进行国际原油价格之预测外,在长期讯息逐渐明朗化的同时,更应明确掌握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之变动趋势。更应加紧关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间之相对价格变动情况,才能促使企业体加快脚步,争取各种有利商机,以求企业体永续经营。 世界原油资源是有限的,且任何产品皆有其生命周期,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时,消费者即应思考替代能源,以备该产品用尽时,可有替代之产品使用。历年来大家所使用的原油能源需求,皆以低含硫量原油居多,然而低含硫原油位居高价位之时代,各国及企业体皆面临成本之加重,各国及企业体如何察觉国际能源供给的变迁,能源消费变迁趋势,并以捷足先登优势,扩展市场成为最大优势者,将是各国及企业体应紧密观察之事。 从全球原油资源的储量上来看,国际原油种类繁多,依其比重、黏度与含硫量多寡等多种特性而有所差异,石油储量中可预测高硫原油比例上较丰富,而低硫原油基本上已经将全部开发,今后低硫原油供应增量将有限,较多的增量将来自于高硫原油。因此,今后在全球性的原油日益变重、变劣之情况下,各国及企业体如何面对环境及供给变动趋势,依据不同种类国际原油相对经济效率,新建、改造、研发各项生产设备,朝开发具有优良性能的新一代炼油业的发展趋势,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乃是非常有意义之研究。 本研究以API、含硫量、产地区域别将国际原油分别区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原油不同变量水平,分别探讨各变量水平在不同年度中,历年国际油价之影响,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历年发展趋势及相对变动趋势。期望透过本研究之发现,提供国政府及企业体,针对目前低含硫原油高价位及重视环保意识之时代,在寻找原油进口来源,及分散石油进口来源之策略上,能提供相关信息的参考,进而在各项替代能源或新能源之开发、研究、建设上有所帮助。以降低各国及企业体之成本,及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可分为以下数个主轴。以期能掌握最新优势,寻找企业体最适发展条件及时机。 (一)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API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 (二)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含硫量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 (三)探讨不同产地区域国际原油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 (四)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API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 (五)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含硫量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 (六)探讨不同产地区域国际原油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 本文之研究大致分为六章: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重要性及目的,并提出本文之创新点及其研究限制,为整篇论文提出一个概括性的架构,作为以后研究内容的开端。第二章,为了解各国能源消费类型,并探究各国能源的改变情形,本研究文献探讨拟从国际能源消费变迁、国际油价之探讨、不同种类油价之探讨,加以了解不同种类国际油价发展趋势。 第三章,研究方法,由于研究样本取得不易,为使资料更为完整性,逐一搜询美国能源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非石油输出国组织(Non-OPEC),从1978至2007年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历年各种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之数据为本研究样本初始数据。本研究经逐年汇集及整理后,再参考Fifth Edition,(2005)国际原油手册(The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Market Handbook,2006),将原有初始数据再次每笔核对与查询后,逐一将每笔应有之数据补齐并汇整,以备数据更为完整性,并利于后续研究所需。在研究资料分析工具上将采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双因子变异数分析(two-way ANOVA)、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s)、描述统计分析等。 第四章中,将针对本研究样本基本数据描述,本研究四个变数因子:API、含硫量、区域别及不同年度,四个变量因子其基本分布如下:API部份:将原油API度区分为三大水平部份:API0~30为『重原油』占22.6%、API 31~39为『中原油』占61.1%、API 40~60以上为『轻原油』占16.3%。含硫量部份:将原油其所含硫量区分为三大水平部份:含硫量0.01~0.5%为『轻原油』占50.7%、含硫量0.51~2.5%为『中原油』占42.1%、含硫量2.51~4.05%为『重原油』占8.2%。区域别部份:将原油样本数据其所归属之产地区域别区分为五大区域水平:美洲区域占15%、非洲区域占37%、亚洲区域占37%、欧洲区域占5%、其它洲区域占6%。年度部份:将原油样本数据其所归属之年度每五年区分为一个区域水平: 1978年~1983年为第1水平、1984年~1989年第2水平、1990年~1995年为第3水平、1996年~2001年为第4水平、2002年~2007年年为第5水平。 第五章中,依据本文实证结果分析。1.以回归分析探讨整体不同原油种类、不同年度对原油价格影响本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预测不同原油『含硫量』(sulfur content)、「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及不同生产区域别、不同国际油价年度,等四个变项来探讨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从1978年自2007年,在1210个样本数下,四个变项对价格的影响呈显著性关系。『含硫量』、『API』、『区域别』、『年度』四个预测变项,进入回归方程式中皆呈显著性。四个预测变项,进入回归方程式中多元相关系数为.45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07,亦即四个变项能联合预测『价格』20.1%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项的解释来看以『年度』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9.9%,其次为『含硫量』其解释量为0.7%,两个变项的联合预测力达20.7%,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国际原油价格=.1*API+-.061*含硫量+.032*区域+.444*年度。且不同原油含硫量、API、区域别、年度与价格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价格与不同原油含硫量、API、年度皆具有相关性存在。整体研究结果与分析,四个变项对价格的影响皆有显著性关系。 第六章则根据本文研究发现,提出一个总结作为结论与建议。从资料中我们有一个重要发现,不同种类原油API中,以中原油、重原油所占比率较高,各为61%及23%。在以往人类的消费习惯皆以轻原油、中原油为主,而如今重原油所占比率已高过于轻原油,这显示一个情况,人类对于原油的消费习惯已从低API逐渐往高API进行,亦即原油已从轻、中原油使用逐渐往重油在消费。在轻原油中以亚洲占最高比率7%,其次为非洲占6%。亚洲的大多数的使用国家,皆使用来自中东生产的原油。非洲地区为全球原油藏量最丰富区域,在可有多项选择的情况下,理所当然选择最容易炼制,因此,轻原油占较高比率,而此现像与亚洲区域国家原油实际进口来源大部份为非洲是一致显示。 在重原油的部份我们也发现,以非洲、亚洲、美洲地区占较高比率,各为8%、7%、6%。从文献资料得知历年来,美洲地区因炼油技术精密,在美国对于重原油之炼油设有焦化装置精密炼油设备,及催化裂化装置精密炼油设备者,其炼油毛利皆较为优渥,因此重油占较高比率是可理解。但是非洲地区历年来皆以轻原油、中原油为主,今重原油所占比率高于轻原油,由此更可了解到人类消费逐渐变迁,在轻、中原油价格高涨的时其,以及开采技术设备日益精密情况下,企业为降低原油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炼油公司将弹性调整他们的制造程序,精炼重原油,以应付各种不同物质的费用变动。因此,各国在面对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趋势,更应采用更多有弹性的策略,以提升各国竞争能力。 历年来学者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变动之研究,几乎局限于原油价格的变化与总体经济的表现;利率、指数、股价等报酬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关系;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这些也一直是经济学家关切的议题,其认为油价的变化与总体经济变数有密切的关联。当原油价格很低,经济发展的前景就很好,股价也随之上升;反之当原油价格上升,成长就变得难以达成,股价因之下跌。且原油价格波动对产出及就业有立即的负面影响。对消费者而言,油价上涨所带动物价的上涨,仍是负向的冲击;对仰赖石油要素维生的厂商而言,成本的提高对其获利必定也是负面的影响。 本研究将不同于以往学者所探讨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各相关因素,将以创新的方式,将国际原油以API、含硫量、产域别区分出不同种类之国际原油,并区分为重质原油、中质原油、轻质原油,进而探讨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其历年价格变动趋势,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其历年价格变动趋势中进一步探讨其变动相对价格,此乃本研究之创新之一。 近年来亚太地区新兴国家经济高度起飞成长,所需汽油与燃料油均节节突破高点。使得全球之油品需求居高不下,让原油进口国在各项成本上,更形成雪上加霜之情况。各国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原油资源长期的供应和稳定,忙于分散区域油源采购策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成为国际上许多石油进口国一贯之能源政策方向。 然而,各国在面对整体国际能源价格高涨大环境下,除寻找原油进口来源,及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列为重要的政策方向外,本研究期望能从加强掌握对于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供应变动趋势及需求面管理措施,如此掌握市场脉动研发、开产各项优质、低成本新能源,以有效降低石油供应的脆弱度,应是各国应列为重要解决议题,此乃本研究之特色。 各国能源供应安全需求考虑之议题,依能源种类而有不同之面向,且依各国国情的不同,有其不同之政策重点。一般而言,亚洲国家有较关切数量短缺的倾向,而西方国家则较重视价格走向。由于近几年来环保意识高涨,全球对燃料油的质量,以及燃料油燃烧时污染气体的排放,实行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企业体更面临全球环保要求范围日益提高的局面。世界各国对成品油实行新标准的过程加快,要求炼油厂提供更加清洁环保的成品油。因此,各国及企业体面对高价位低含硫原油及重视环保议题之时代,不得不积极观察各项不同国际能源之发展趋势,及研发各项替代能源及相关科技,以因应解决当前所面临问题,以提升各国际企业体之竞争力。 综观国际间各国政府、企业体忙于应对环保、高价位低含硫原油等现况问题。国际间国际原油价格起伏变动,实质地影响各国的经济体系,各学者也皆着墨于原油价格的变化与总体经济的表现;利率、指数、股价报酬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关系。正当大家思考因应对策之同时,无论影响国际原油因素有多少种,整体大环境下的国际原油价格之起伏波动,各国应重视其整体性,观察各项国际能源的经济效益之开发及相对价格之发展。并依各国的需求,拟出一套可因应其营运方案的避险策略,以避免买进高价原油之窘境,而得以更细致化检视不同种类国际油价间之关联性。 因此,本研究拟将不同于以往学者所探讨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各相关探讨因素,本研究将以从新的角度,将国际原油以API、含硫量、产域别,分别区分出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并将各类原油进一步区分为重质原油、中质原油、轻质原油,进而探讨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的历年价格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其变动相对价格情况。以提供各国政府及产业界了解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之变动趋势,提早提出相关因应政策,是为本研究之另一项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764.1;F41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团钦;许芬;;论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趋向改革[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9期
2 张妮;;美国油价降了[J];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7期
3 ;1-5月中国石化业实现产值3.8万亿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4 杜敏;;液化气市场走势震荡[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5 隋春年;;国际原油市场[J];中国远洋航务;2011年07期
6 余乐安;;油价将延续上涨走势[J];中国外汇;2011年11期
7 郭海涛;;国际油气贸易新形势与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07期
8 ;第三只眼看油价[J];家用汽车;2011年09期
9 王金凯;;中国成品油行业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2008年01期
10 杜敏;;内外支撑,走出低谷——3月液化气市场评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丽琨;张力菠;;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的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原油进口量互动关系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煤炭将是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A];2007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志远;;积极调整能源发展战略 应对油价波动[A];投资建设三十年回顾——投资专业论文集(4)[C];2008年
4 孙振辉;徐树云;;单通道燃煤马蹄焰窑炉的应用效果分析[A];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书平;李建平;高丽君;赵茜;;标准X-11方法及国际原油价格季节性波动分析[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秦自强;;从工业设计立场探讨高亮度LED相关产品之绿色设计与应用[A];海峡两岸第十三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6年
7 刘彤;何贵龙;;燃气快速热水器能效测试分析及节能潜力的研究[A];中国城市燃气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褚金尧;;2台35t/h链条锅炉改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武生;;国际油价波动对克拉玛依市财政收入影响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钟方;;年产1000万吨清洁燃料生产项目财务评价油品价格的选取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马建国;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主因是供求[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大陆期货 徐婷;国际原油价格追问底在何方[N];证券时报;2008年
3 记者 金玲;盯紧国际原油价格成品油价可以预判[N];抚顺日报;2009年
4 桂民;国际原油价格再度上扬[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王振霞;未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或加剧[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高健;国际原油价格遭遇双重打压[N];中国证券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楠;化工部分行业一季度业绩或好于预期[N];中国证券报;2009年
8 李志传;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及中国的应对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国际原油价格跳高[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10 记者 陆晓辉;我国成品油价格或将普降[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惠珠;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何文忠;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吴丽丽;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洁;阈值协整的参数估计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佘升翔;面向能源市场的整体风险管理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刘刚;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少民;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潘宁;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与中国石油定价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吴枚;石油公司投资决策与组合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靖;国际原油价格的中国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陈强志;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原油价格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周海宝;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凌娟;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原油价格定价权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赵越;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出口的传导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洋;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玉琴;国际原油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叶馨;基于小波回归分析的国际原油价格分析及预测[D];天津大学;2012年
9 艾建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陈远亮;基于供求模型的国际油价走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5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