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21:59
【摘要】:石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价格变动历来受到理论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石油成为国际市场交易量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石油价格变动表现出典型的金融资产属性,兼具资源属性与金融属性,决定了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错综复杂性。尚未有文献同时从资源属性和金融属性两个方面综合研究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现有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献以Hamilton (1996,1999)为代表,主要从生产链角度出发研究石油价格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另一类文献以Sadorsky (1999)为代表,主要研究石油价格冲击对金融市场的传染性,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等。为更加清晰地理顺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的传导机制,本文则尝试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的方法综合考虑石油的双重属性,研究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的传导机制。 首先,本文分析了石油价格冲击的特征事实,发现石油价格增长率具备典型金融资产收益率“尖峰厚尾”的属性,且其最显著的影响因子是自身滞后变量。SVAR模型检验发现短期内中国石油消费变动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证实了中国石油消费责任论只是国际炒家虚构的概念;而OECD国际石油库存变动则能够有效影响石油价格变动,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除检验均值溢出效应之外,本文还采用Garch-BEKK模型检验了石油价格增长率、资产收益率、GDP增长率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发现国际石油价格增长率对国内资产价格收益率和GD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单向波动溢出,说明国际石油价格冲击的确是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风险因子。从均值溢出与波动溢出的实证结果来看,石油价格冲击在短期内可以视为影响国民经济的外生风险因子。 其次,基于本文关于石油价格冲击特征事实的实证结果,在石油价格外生假设前提下,本文建立了包含石油生产要素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Model)。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采用动态优化的方法解决各行为主体的跨期最优化选择问题,所有市场出清时实现一般均衡,且模型可通过模拟或脉冲响应等方式实现经济波动分析与预测、以及经济政策研究。在基本模型中,本文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刻画了石油价格冲击的生产链渠道,在生产部门、家庭和外生冲击因素达到均衡时,经济就实现一般均衡。在稳态情况下,根据主要经济变量的历史数据和已有文献成果,采用实证估计或校准的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之后,通过脉冲响应和历史模拟的方法描述了石油价格、总产出、资本存量、居民消费等主要经济变量的动态关系。从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石油价格变动与总产出变动之间体现出明显的逆周期性;模型并对总产出波动的解释程度达到37%,比不引入石油生产要素的模型提高近5个百分点;另外,通过模型模拟发现降低高耗能产业资本存量占比,石油消费价格弹性上升,总产出相对波动幅度下降;并发现当石油价格波动性下降,总产出波动幅度下降,波动频率降低,宏观风险下降。因此,本文首先验证了石油价格冲击的生产链渠道的存在,且石油消费价格弹性是决定生产链渠道传导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 为综合考察石油资源属性和金融属性对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的影响,本文在加入石油生产要素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继续引入银行部门。银行部门行为的刻画主要借鉴Bernanke (1999)等模型针对金融加速器的研究成果,主要考虑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模型中假定信贷渠道是经济环境中媒介居民储蓄和企业投资的主要渠道,基本符合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现实特征,新增信贷规模成为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影响信贷增量和贷款利率的因素除企业未来现金流之外还有可抵押资产价值。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由于金融市场之间信息传递作用,投资者可能根据一个市场收益率状况推断其他市场收益率变动。当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时,虽然资产基本面迥然不同,也可能出现同向大幅波动,对此理论上的解释多集中于羊群效应、投资者情绪以及搜寻成本等。且本文关于石油价格增长率与国内资产收益率的实证分析已经验证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企业的可抵押资产价值存在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石油价格冲击降低可抵押资产价值,导致企业贷款成本上升。与不含金融加速器的模型相比,贷款成本高于资本成本,贷款规模降幅上升,资本存量增长率向下偏离。从模拟数据波动性特征来看,加入金融加速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总产出波动的解释程度上升至52%,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石油价格冲击的信贷渠道的存在。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建立为经济政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框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实验机会的缺憾,目前主要发达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均已建立了自己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决策时主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本文在前文模型基础上再引入政府部门,试图考察政策干预对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的影响。在货币政策的设定上,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价格调控手段,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数量调控工具缺乏有效的衡量指标,文献研究也多发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导致货币供给量难以衡量,且在模型分析中不易介入;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尚未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但是本文实证分析的时间维度为季度,模型中刻画以基准存贷利率为操作工具的货币政策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平滑的泰勒规则来刻画货币政策1,利率主要盯住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模拟发现,由于石油价格冲击对预期通货膨胀率影响超过对总产出的影响程度,因此在盯住预期通胀率的货币政策干预下,企业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更大,从而导致企业贷款下降幅度更大,总产出波动性上升。因此,本文认为在面对外生的石油价格冲击时,货币政策应该更多地关注核心通胀率。在财政政策干预的方面,本文重点分析了石油消费税对石油价格冲击的传导机制。通过模拟发现,石油消费税的征收与单纯石油价格不同之处是,石油消费税还会通过政府购买带来总需求的上升,而且石油消费税的征收可以提高低耗能资本的占比,从而增强国民经济应对石油价格冲击的抵抗力。此外,国内石油产品定价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虽然原油价格价格已经完全与国外接轨,但是成品油价格依然是由发改委确定,受垄断部门影响较大。本文没有单独将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部门作为独立参与主体进行分析,而是将其视同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部门。实际上,垄断加成与能源消费税的直接影响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再分配环节。 前文通过理论模型和经验验证的方式研究了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的传导机制,发现三个传导机制中影响最大的是货币政策渠道,其次是信贷渠道,最后才是生产链渠道。因此,本文认为考虑降低虚拟经济部门对石油价格冲击传播的放大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接着分析了石油期货市场建立的必要性,分析的依据是,前文发现石油价格波动性下降,以及提高石油价格波动的顺周期性,有利于降低宏观经济风险。从期货理论角度分析了期货市场建立对石油价格波动、体现本国需求的重要性,并以燃料油期货市场为例,利用VAR和GARCH-BEKK模型分析了国内期货市场价格、现货市场价格以及新加坡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并发现:虽然本国燃料油期货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但对新加坡燃料油价格也存在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说明期货市场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平抑市场价格波动、反应本国实际供求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作为宏观数量分析工具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已经被广泛用于经济波动分析与预测、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稳定等领域。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可以根据分析目的自主调整行为主体目标函数、经济环境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外部冲击因子)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全文的主要分析工具,逐步分析了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中的生产链渠道、信贷渠道和货币政策渠道,最终将三个渠道同时纳入到模型中,并发现货币政策渠道是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中影响最显著。二是从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了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石油资源属性主要影响石油价格冲击的生产链渠道,若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总产出波动将有所下降;石油金融属性则主要影响石油价格冲击的信贷渠道和货币政策渠道,若通过有效途径降低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资产价格波动的传染效应,则石油价格冲击所导致的总产出波动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若货币政策降低由外生的石油价格冲击所带来的物价水平上涨,更多关注核心通胀率指标,有利于降低石油价格冲击的间接影响。不足之处在于:与多数国内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文献相似,本文模型建立在封闭经济环境下。然而,笔者也认为随着我国对国际石油价格话语权的提升,建立多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16.2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庆都;刘麟玮;孙开栋;;国际油价影响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2 朱小梅;郭志钢;;石油价格预测算法的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6期

3 张旭;吕洪;;石油价格波动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4 刘玉廷;;关于国际黄金价格与石油价格联动浅析[J];吉林金融研究;2009年08期

5 赵喜仓;周作杰;;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王明勤;;浅析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趋势[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8期

7 付汉卿;马春令;贾俊乐;;电解系统氯氢压差波动的原因及防止措施[J];中国氯碱;2011年07期

8 杨积渊;刘升;宋红燕;;聚丙烯装置轴功率波动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当代化工;2011年07期

9 周作杰;赵喜仓;;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的关联效应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刘继东;刘吉明;;KDN-3000型高纯氮设备氮气纯度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J];深冷技术;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薇;;论资产价格的决定及其波动[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毅超;章忠志;周石;周水庚;关佶红;;加权网络交通流的波动[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3 孔宪丽;张同斌;李颖;高铁梅;;中国工业经济景气循环特征及本轮波动特点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许慧;;会计盈余波动的经济后果——基于预测能力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小林;;E42船板冲击功单值波动原因分析[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3卷)[C];2005年

6 吴海英;曾明剑;尹东屏;王啸华;孙燕;;一次苏皖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结构演变特征和作用分析[A];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武生;;国际油价波动对克拉玛依市财政收入影响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闻邦椿;;振动利用工程学科近期的发展[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书平;李金山;李建平;陈建明;;战争的阶段性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分析[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维;刘博;张小涛;;日内金融高频数据的异常点检测[A];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金国;如何看待石油价格的“九论”[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张志鹏;宗教因素与经济周期的波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尤美苏;我州及时拨付2010年度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1757万元[N];楚雄日报(汉);2011年

4 中期研究院指数研究组;国际农产品大幅波动[N];期货日报;2011年

5 李莉 马登峰;川汇区2011年第三次石油价格财政补贴工作全面启动[N];周口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于萍;价格“变脸”加剧有色业绩波动[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陈秀芝;供需相对平稳 石油价格小幅回落[N];中国工业报;2011年

8 孙玉;安永:未来三到五年 石油价格将继续走强[N];证券时报;2011年

9 斯捷潘·诺索夫;美国操控石油价格?[N];中国石化报;2005年

10 本报驻柏林记者柴野;石油价格上涨谁之罪[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金营;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姚远;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薛永刚;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杜长江;系统性风险的来源、预警机制与监管策略[D];南开大学;2010年

5 韩冬炎;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理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6 季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行为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宫晓Z^;干散货远期运费市场波动性及行为特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李钷;发动机平衡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钱勤建;波状游动物体的推进性能及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于宝东;香港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宁;我国股市波动结构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姜佳佳;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波动性分阶段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徐誉U

本文编号:2755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55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f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