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四海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03:31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一直依靠制造业的推手,新兴中产阶层崛起的发动机也是依靠于制造业。可是如今,中国制造陷入前后为难,前有高端回流发达国家,后有中低端制造外迁东南亚国家。直面自身的缺陷,正视不断加剧的全球化经济和日益白日化的行业竞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高潮迭起,严重打击了全世界资本,表现症状为消费市场萎缩、资本市场萎靡。四海电子昆山公司受到重创,表现为生存和发展环境非常恶化。由于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人力和材料成本节节攀升,对于代工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让制造企业的生存形势变得极其严峻。本论文以四海电子公司为分析对象,目的是探索出符合公司智能工厂实践方法。本论文思路是:首先理顺生产系统的概念和依据相关智能化的知识体系,调研四海电子现状,寻找出相关存在问题,然后予以汇总,并对问题逐步分析、从生产手段、发展模式、组织方式、发展格局等角度分析并找出其成因,也会经过技术、经济、组织、风险等因素严格认证,充分得出工厂实施智能化必要性和可行性。智能化设计整体思路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三部分设计组成;其三者关系为: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工作平台和载体,数字化是企业基础管理和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平台,自动化是自动化体系设计,智能化是运用全新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建设,充分实现全网全通。本文重点介绍智能化的设计方案:数字化设计涵盖采集生产数据、采集设备数据等诸多数字化管理应用场景;其中自动化涵盖机器视觉检测、自动贴标/扫描系统;智能化涵盖智能化物料管理、凝露品质管理、电子看板;最后建议四海电子在进行智能工厂建设的同时,必须还要进行组织措施,制度保障,企业文化等相关软环境建设。智能化设计的最终目标:评价、监控、预测、控制以及优化及决策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手段,从而解决基础平台瓶颈,全方位应用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升生产系统智能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提升效益,为电子代加工行业提供应用实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426.6;F273
【图文】:

工业系统,生产现场,框架


图 4.1 工业系统框架生产现场系统4.3.2 公司智能化子系统耦合关系(1)智能制造创新系统耦合动因分析基于亲合动因,可将其区分为直接和间接。直接动因基于企业的内部的技术,以组织结构变化等因素对智能制造系统的直接影响,是系统内部的技术。间接动因是由于外部环境,所造成对智能制造创新系统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等方面,鉴于外部条件会有变化发生,会直接干预市场竞争状态,技术推进作用,动力链条模型的构建,可将外因和内因直接区分为直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1)供需变化。信息元素的爆发,行业将迅速捕捉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行为数据会被利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第一时间会传递这些信息到企业,如今的格局已经“以供给为导向”变为“以需求为导向”。在需求侧,需求偏好趋于多元化,制造业传统商业模式和制造业的组织架构必将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倡以客户为导向、以需求为重心核心构建组织形式,这进一步必然推动了产品、设备、生产线、供应链的全面发展。遵

框架图,一般性,工业,框架


MBA 学位论文行业前列。3)大数据和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就是在制造企业,通过新兴科学技术,以大据和互联网技术为载体,进行辨识、采纳、适应、接受最后融合的完整过程。从“辨识企业需求和解决方案开始的,对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并做出“采纳”决策,通过实施移智能制造方案,使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相互“适应”,员工积极学习和充分使用“接收”两化融合相关技术,相关技术在制造企业中不断推广和扩散,最后成为制造业的常规活动。至此在企业实现“融合”,促进传统企业向智能制造发展。4.3.3 工业大数据中心方案设计4.3.3.1 工业大数据平台框架

流程图,流程图,生产数据


生产数据流程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丽君;;南平市中小型服装企业精益生产管理中智能服装悬挂生产系统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3期

2 王爱军;;天脊集团对生产系统变化管理从严考核[J];中国农资;2018年42期

3 李志宏;王娜;;大众生产系统发展动力机制建模——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4 唐寅,易红;可重构生产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00年05期

5 李天铎;探索新的先进生产系统[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10期

6 钟晓班;在多品种产品生产系统中确定优先重点的有效战略[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11期

7 M.Eblenkamp,孙介铭;用演变法规划生产系统[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8年01期

8 柴振荣;操作库与生产系统[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9期

9 郭东明,姜怀胜;生产系统专业委员会积极筹办先进生产模式与制造哲理研讨会[J];中国机械工程;1997年03期

10 杨英;CIM生产系统中的诸子系统的一体化[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荣桂;程金良;;生产系统工程及生产系统中的决策问题[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 贺炜;贺兆明;党延忠;;一种基于物流的生产系统自动建模方法[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秦成祥;;多产品生产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4 王庆文;;焦粉生产系统工程[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肖人彬;费奇;魏祥云;;煤矿生产系统的动态仿真[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6 李敏;郭开仲;;生产错误系统的置换变换[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海;张筱英;;油田生产系统内腐蚀与注水水质现场监测方法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陶星;丁邡;蓝颖杰;王其文;;订单驱动生产系统中的收益管理[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张科利;任长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矿山的智能生产系统展望[A];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高潮;张璋;;积累机制与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文祥 翟润生 罗敏;正是破冰扬帆时[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向庆;主动作为克难关 竭力实现新跨越[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6年

3 郭忠磊;青岛公司以“五强化”精心谋划第二季度生产[N];中国黄金报;2017年

4 陆梨;埃马克:模块化解决方案构建链轮生产系统[N];机电商报;2017年

5 孙世恩;中航工业千山重质保量抓生产[N];中国航空报;2009年

6 丁艳红;文化生产相辉映打造竞争力[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7 黎炜 田小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质疑[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大生产 科学发展坚强保障[N];华北电力报;2009年

9 龙通洲;农行黔东南分行为生产系统系“安全带”[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10 李积轩;浮动生产系统发展前景看好[N];中国水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宁轩;若干类生产系统性能研究:建模分析与改善[D];清华大学;2016年

2 唐中君;以即时顾客化定制为目标的生产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吕文彦;基于规则的可重入生产系统调度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毕西;加工—装配式生产系统组织与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

5 赵月容;可重构板式家具生产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宗胜亮;不确定环境下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治理[D];兰州大学;2013年

7 廖世龙;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柔性细胞生产系统及其重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刘佳璐;串并联生产系统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陈俊;基于约束理论的再制造生产系统设计、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周晓军;生产系统智能维护决策及优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文强;四海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系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2 马铭;开环可重入生产系统瓶颈辨识与性能评估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田海棠;M公司基于JIT的生产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18年

4 杜莉雯;叶菜生产系统中热稳定性相关技术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刘雪涛;需求和回收处理不确定下制造商生产模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6 董涛涛;基于F汽车座椅厂的生产物流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东慧;CPS生产系统在C公司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8 王二飞;信息熵理论在大型生产系统事故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9 朱桃;大众生产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静;顾客为中心生产系统的管理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7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57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