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乘用车企业价格、产品及产能策略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05:45
【摘要】:当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乘用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消费者对乘用车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大量新企业的成立使得原来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再次,乘用车市场的价格一降再降,产品质量也有所下降。乘用车市场的这一系列重大变化及其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认真地研究乘用车产业的发展规律。本文以产品空间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在一定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条件下,各个乘用车企业的价格策略行为、产品策略行为和产能扩张行为,并对这些策略行为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在进行分析时本文主要使用了定性分析、经验分析和博弈分析等三种方法。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乘用车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并将乘用车企业分为五个战略小组。然后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对各个战略小组的策略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在进行博弈分析时主要是依据产品差异化模型,在产品空间中研究企业的价格、产品和产能扩张行为。最后使用经验分析方法,对乘用车企业实际行动进行梳理,验证理论分析结论的有效性。 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论文的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分析方法等,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对乘用车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阐明其对策略行为的意义。在分析市场需求时,本章首先说明了乘用车产品的类型及细分市场,然后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的形成、价格区间及消费者构成,最后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差异、需求特点及策略意义。乘用车市场结构分析主要研究了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新产品定价行为和降价行为等两种价格策略行为。在对新产品定价行为进行分析时,首先提出一个以产品差异化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框架,详细地阐明进行新产品定价决策的过程和方法。然后依据分析框架,全面地分析了各个战略小组企业的新产品定价行为。最后分析比较不同战略小组新产品定价行为的特点,总结出新产品定价行为的规律。在对降价行为进行分析时,也同样依据这个分析框架全面分析各个战略小组的降价行为,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降价行为的规律。 第四部分主要选取了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售后服务策略和产品线延伸策略等三种产品策略行为进行分析。在分析乘用车企业的产品策略时,第一节分析了不同战略小组新产品开发行为。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出各个战略小组推出新产品的总数量和性质并进行比较,使用新产品开发博弈模型解释差别的原因。第二节阐明了各个乘用车企业都选择提供低的服务质量的原因。通过相关条件的分析,本文发现提供低的服务质量是一个纳什均衡,各个企业都陷入了囚徒困境。最后一节分析了乘用车企业的产品线延伸行为。首先分析自主品牌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产品分化为两大类型的现象,使用进入壁垒理论解释合资企业没有进入低端市场的原因。在分析时使用产品垂直差异化模型将产品线延伸行为放在产品空间中进行研究,考察产品线延伸与进入壁垒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首先从工厂规模视角研究单个企业的产能扩张的数量规模,然后分析产能扩张的策略性原因和结果。然后分析价格竞争、产品竞争与产能扩张之间的关系,从各个企业每年排产计划的适应性预期特点出发,分析在企业的排产计划与需求相符合或不相符合时策略行为的变化。 第六部分分析策略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研究的是对于不同战略小组的企业,两种策略行为对销量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同一战略小组内部和不同战略小组之间的企业销量与采取策略性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得出各种策略行为与销量关系密切程度。第二节讨论的是在策略行为的影响之下,市场绩效和市场竞争达到何种程度。本文选择了渗透性定价产品数量、撇脂定价产品数量、产品多样性、独占细分市场时间、销量下降企业数量等五个反映竞争程度的指标来间接地反映整个市场绩效。通过对这五个指标的分析考察乘用车产业竞争程度的变化。 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后发制人策略的使用使得大众汽车保住了行业领导者地位;第二,信号博弈分析表明GL8对奥德赛和嘉华的进入采取容纳策略是博弈的均衡结果;第三,厌弃价格和保留价格的存在是错位竞争策略和最大差异化进入策略得以实施的基础;第四,新产品开发博弈的分析表明在新产品开发成本高风险大的情况下领导者小组企业比其它小组企业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是博弈的均衡结果;第五,低端市场壁垒的存在使得合资企业无法进入;第六,博弈分析表明采取适应性排产计划是博弈的均衡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6.471
【图文】:
就细分市场产品竞争力而言大众汽车无疑在 A 级车市场最具竞争力,如用车市场能够形成以 A 级车产品为主流的市场格局,大众汽车将成为最大。作为市场领导者,如何引领市场走向以 A 级车市场为主流的市场格局是的最为重要的战略问题。进行策略行为分析之前还是要明确大众汽车在 2001 年时的市场条件。的产品主要处于两个市场,一个是捷达、桑塔纳为主的低端 A 级车市场,中捷达和桑塔纳是绝对的领导者;(当时还没有出现中高端 A 级车市场)帕萨特所在的 B 级车市场,而在 B 级车市场中帕萨特并非领导产品。当时塔纳的价格区间在 12 万元至 15 万元,帕萨特的价格区间在 25 万元至 35面对上海通用、丰田、福特等进入者和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大众汽车有策略。第一个策略是“后发制人”策略,即维持现有产品线不变,等待进新产品之后再推出新产品的策略。第二个策略是“先发制人”策略,即在进入市场之前就抢先推出新产品,填满产品空间,阻止进入者的进入。企业 1
图 4-1 新产品数量与销量增量的散点图表 4-2 2001 年至 2010 年乘用车市场新细分市场和新品类产品细分市场 新品类产品 紧随进入的产品A00 奇瑞 QQ 上海通用五菱 Spark高端 A0 上海通用赛欧 上海大众 Polo、广州本田飞度低端 A 比亚迪 F3 奇瑞 A5中端 A 上海通用凯越 北京现代伊兰特高端 A 一汽丰田花冠 长安福特福克斯低端 B 奇瑞东方之子 中华尊驰MPV 上海通用 GL8 广州本田奥德赛低端 SUV 奇瑞瑞虎 无中端 SUV 东风本田 CR-V 北京现代途胜
图 5-1 乘用车企业排产计划博弈当结果 1 或结果 2 出现,表明企业 1 和企业 2 正确地预期到了市场需求的类型,家企业都能够获得正常利润。当结果 3 或结果 4 出现,表明企业 1 和企业 2 错误预计了需求的类型。结果 3 出现时,两家企业能够通过索取高价的形式增加利润,是可以接受的结果。结果 4 出现时,由于产品竞争力较强,企业 1 可以利用机会击企业 2,甚至有可能将企业 2 逐出市场。下面假设企业 1 和企业 2 对市场需求类型的判断相反,根据企业 1 和企业 2 是正确地预测到市场需求的类型,博弈可能产生以下 4 种结果:结果 5: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H,企业 1 预期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H,企业 2 预期场需求的类型为 L。结果 6: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L,企业 1 预期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H,企业 2 预期结果1 结果5 结果7 结果3 结果4 结果6 结果8 结果2
本文编号:2757605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6.471
【图文】:
就细分市场产品竞争力而言大众汽车无疑在 A 级车市场最具竞争力,如用车市场能够形成以 A 级车产品为主流的市场格局,大众汽车将成为最大。作为市场领导者,如何引领市场走向以 A 级车市场为主流的市场格局是的最为重要的战略问题。进行策略行为分析之前还是要明确大众汽车在 2001 年时的市场条件。的产品主要处于两个市场,一个是捷达、桑塔纳为主的低端 A 级车市场,中捷达和桑塔纳是绝对的领导者;(当时还没有出现中高端 A 级车市场)帕萨特所在的 B 级车市场,而在 B 级车市场中帕萨特并非领导产品。当时塔纳的价格区间在 12 万元至 15 万元,帕萨特的价格区间在 25 万元至 35面对上海通用、丰田、福特等进入者和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大众汽车有策略。第一个策略是“后发制人”策略,即维持现有产品线不变,等待进新产品之后再推出新产品的策略。第二个策略是“先发制人”策略,即在进入市场之前就抢先推出新产品,填满产品空间,阻止进入者的进入。企业 1
图 4-1 新产品数量与销量增量的散点图表 4-2 2001 年至 2010 年乘用车市场新细分市场和新品类产品细分市场 新品类产品 紧随进入的产品A00 奇瑞 QQ 上海通用五菱 Spark高端 A0 上海通用赛欧 上海大众 Polo、广州本田飞度低端 A 比亚迪 F3 奇瑞 A5中端 A 上海通用凯越 北京现代伊兰特高端 A 一汽丰田花冠 长安福特福克斯低端 B 奇瑞东方之子 中华尊驰MPV 上海通用 GL8 广州本田奥德赛低端 SUV 奇瑞瑞虎 无中端 SUV 东风本田 CR-V 北京现代途胜
图 5-1 乘用车企业排产计划博弈当结果 1 或结果 2 出现,表明企业 1 和企业 2 正确地预期到了市场需求的类型,家企业都能够获得正常利润。当结果 3 或结果 4 出现,表明企业 1 和企业 2 错误预计了需求的类型。结果 3 出现时,两家企业能够通过索取高价的形式增加利润,是可以接受的结果。结果 4 出现时,由于产品竞争力较强,企业 1 可以利用机会击企业 2,甚至有可能将企业 2 逐出市场。下面假设企业 1 和企业 2 对市场需求类型的判断相反,根据企业 1 和企业 2 是正确地预测到市场需求的类型,博弈可能产生以下 4 种结果:结果 5: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H,企业 1 预期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H,企业 2 预期场需求的类型为 L。结果 6: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L,企业 1 预期市场需求的类型为 H,企业 2 预期结果1 结果5 结果7 结果3 结果4 结果6 结果8 结果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明青;王来生;孙洪罡;;不同消费者分布下双寡头产品差异化策略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2期
2 胡爱民;;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前景描述[J];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08期
3 李永钧;;透视韩系轿车全线下滑现象[J];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09期
4 赵全民;;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规模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5 吴迪;胡珊;;汽车产品的需求特征与差异库存策略分析[J];工业工程;2006年05期
6 鲁文龙,陈宏民,帅旭;进入壁垒与企业产品差异化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7 葛帮宁;;汽车预警[J];财经界;2005年05期
8 李固;;基于价值的定价[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年08期
9 金娜;;产品差异研究综述[J];消费导刊;2008年21期
10 朱振中;莫要迷信市场份额[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 正;[N];中国工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洪德;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陆瑾;产业组织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57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57605.html